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 稿件

毛猛达:用独脚戏讲述上海40年变迁

WDCM上传图片

  “我以前家住在延安东路,吴江电影院对面的石库门里,名叫马德里。现在马德里拆掉了,建了一个新小区,叫皇家马德里。”——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讲述上海40年的城市变迁,正是盟员毛猛达和他的老搭档沈荣海的原创独脚戏《石库门的笑声》。9月底在兰心大戏院首演,开票三周后全部售罄,连演7场,场场爆满。为了让传统独脚戏焕发出新生机,毛猛达还邀请了不同领域的7位好友助阵,包括同为盟员的“宝哥哥”钱惠丽,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越剧王子”赵志刚,主持人林海、朱桢、周瑾、路易等。

石库门里的生活变迁

  《石库门的笑声》以上海经典的石库门作为背景,用传统的独脚戏双档形式,讲述了改革开放40年来的城市变迁和石库门中人们生活的变化。作品由《万宝全“四”》《千变万化》《三喜临门》《一体世界》《我爱文化》《难与不难》《上海未来》7个全新原创独脚戏组成,内容涉及上海文化、上海制造、上海服务、上海购物“四大品牌”。7个原创独脚戏既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又相互独立,形成“魔方”式有机组合。不论观众从哪个节点穿插进来听,都能自然融入、无缝衔接。

WDCM上传图片

  故事从普通市民身边说起,以小见大,展现上海的发展轨迹,讲述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如何从依附江南水乡的上海滩,演变成如今的国际大都市。此外,《石库门的笑声》还特别增加了毛猛达和搭档的“二次创作”部分,根据每日新闻即时创作“滑稽说热点”,围绕百姓关注的话题,发挥滑稽戏灵活机动、针砭时弊的功能,彰显社会正能量。

  围绕改革开放40年的主题,《石库门的笑声》邀请的嘉宾也都是这座城市改革变迁的见证人、亲历者。在越剧中以“宝哥哥”形象为大家熟识的钱慧丽是上个世纪80年代来到上海开展文艺工作的,她坦言,这座城市从未用有色眼光看待过外来人才,“或许现在进上海的异乡人不会有我们当初那样深刻的感受,上海的包容性真的是融在这座城市的骨血里的。”

WDCM上传图片

  虽然同属民盟,钱慧丽和毛猛达相识相知也已有20余年,但她强调,站上《石库门的笑声》的舞台并不只为这些“私交”,“更是为我们的海派文化和上海品牌来‘站台’。这座城市给予我许多。来到上海,不但能让我和恩师徐玉兰靠得更近,学得更多,也让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在个人发展上得到更多空间和机会。”

独脚戏走进新时代

  作为神秘嘉宾亮相之前,钱慧丽“隐身”在观众群也是笑得“全没了素日端庄稳重的样子”。散场时,她嘴角带笑感慨不已:“真亏得我一来上海就积极学习上海话,否则一知半解得错过多少精彩的噱头。”身为早期的新上海人,钱慧丽从来不会觉得在公共场合听到上海话是种“不尊重”:“一座城市的味道,不就是那些街头巷尾的话语中透露出来的吗?你真心想要融入一座城,自然是要去了解他的语言,才能更好地倾听它的声音。”

WDCM上传图片

  对于方言的保护、海派文化的传承发扬,毛猛达的感受更深刻。在“滑稽说热点”中,他就对前不久热议的“外婆变姥姥”话题展开独脚戏式的讨论。“《石库门的笑声》讲述的是这个城市一点一滴的变化,也是上海人日积月累的生活智慧。”毛猛达说,独脚戏作为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像是一个能量源源不绝的笑料罐头,近年来稍显落寞,却未丢失上海人对它予以的期待。

  “一天到晚炒冷饭,我有点难为情,所以这次全都是新作品。”为了能以最佳状态面对观众,在开演前,毛猛达和沈荣海整整闭关了两个月。用他的话说就是“从黄梅天一直排到大暑天”。毛猛达和沈荣海合作也近“金婚”,舞台经验丰富的他们在《石库门的笑声》创作中却不断经历挑战与突破,“一直卡住,从支付宝、大数据到智能化,这些城市变化都是独脚戏没有碰到过的新话题。”也正是他们的付出让这出独脚戏得以“C位出道”。

WDCM上传图片

  毛猛达希望《石库门的笑声》能以最真诚的姿态、最贴心的观察唤醒申城观众对独脚戏的“独家记忆”,而不是以扮丑的造型、夸张的肢体动作或隔靴搔痒的车轱辘笑话来触动观众的笑神经。“时代不同了,观众的审美需求也不同了,他们的笑点每天都在拉高。”毛猛达感叹着,同时也提醒自己和同行,是时候为独脚戏灌下一碗“醒酒汤”: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发展了,独脚戏也要与时俱进,方能彰显上海“海纳百川”的文化底蕴。

  (本文部分采访内容及图片来源《新民晚报》)

2018-11-11 16:01 作者:郭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