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下午,民盟市委重点课题“关于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与社会资本合作——社区治未病示范基地建设的研究”开题报告会在普陀区举行。
市卫健委副主任、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胡鸿毅,民盟市委专职副主委、复旦大学教授丁光宏,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全国名中医严世芸,普陀区卫健委主任奉曲旭,民盟普陀区委主委、普陀区科委副主任邱允生,上海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促进中心主任尚力、副秘书长俞骏杰,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人事科科长、急诊科副主任杨晓燕,民盟普陀区委委员、利群医院内镜中心主任、消化科副主任郭继兵及课题组全体成员出席会议。
会上,胡鸿毅肯定了该课题的重大现实意义并指出,中医药行业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要把中医适宜技术这个核心概念延伸到生命全周期,打造健康养生大产业。民盟此次研究的内容,就是如何搭建一个平台,与政策的导引相向而行,可以从市场拉动、供给侧、行业专家这三方面考虑产品研发和转化,探索和社会资本合作的途径。
严世芸认为,应该把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和国家战略相结合,从供给侧形成渗透力,形成政策语言。通过大数据分析、调研等方式选准项目,充分利用法律和管理条例的支撑引入有合作意向的资本,调动社区接受适宜技术的积极性,用技术手段证明适宜技术的疗效。严世芸还提出,行业健康发展是吸引社会资本的前提条件;运用大数据、智能化等现代化手段筛选适合推广的适宜技术,加剧优质资源的汇集;制定适度有效、由政府主导的的管理模式,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设置合理的支付方式,明确适宜技术对医疗效率的影响。
上海中医药大学高质量发展研究院院长苏刚强、普陀区卫健委主任奉典旭分别发表了对于该课题的建议。中医和资本的结合可以围绕“健康中国,共创共享”的思想进行,激发需求侧和供给侧合作发力。选取医疗机构的适宜技术推广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细化建议。在充分了解中医从业者、患者需求差别的基础上,分别从社区、医院、民营诊所三个层面探究中医结合社会资本的方式。
俞骏杰通过帕累托最优的经济学原理切入本次中医与社会资本合作的话题,引用古代中医发展历程中的典型案例谈论了目前中医行业遇到的挑战。他建议从筛选合适的技术、建立产品形态、打造完整产业链、知识产权保护、行业价值重估等方面,达到资本与中医产业的有机结合。建设社区治未病示范基地,要从政策层面进行规范保护,避免劣币驱逐良币,坚决杜绝传统中医的核心资源受到污染。
尚力分享了近几年在海外推广适宜技术的经验体会,表示将在调研基础上,着力做好转化项目的筛选,建立临床培训推广基地,在实践基础上寻找痛点,探索合作。
今年“两会”期间,丁光宏在对比了上海和纽约2018年的人均GDP和人均期望寿命相关数据后发现,上海用了不到纽约十分之一的医疗费用,实现了期望寿命长2岁多的奇迹。这个例子印证了确实存在有别于西方的、更适应我国国情的医疗卫生健康发展模式。他在总结发言时表示,当前中医药行业迎来了发展的好时机,民盟希望借此机会发挥团结大众、造福大众的使命,促进中医药行业和社会资本的有机结合,大力推动极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医药产业发展。本次研讨会的各位专家为顺利完成课题指明了方向,希望课题组认真思考研究方法,勤勉做好研究,形成政策建议,从具有代表性的适宜技术入手,推动中医药行业健康发展,走向世界。
发布时间: 2021-05-28 来源: 民盟普陀区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