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晚,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在武汉拉开帷幕。著名话剧演员、盟员焦晃,被授予2021“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戏剧家”荣誉称号。
“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戏剧家”是给予中国戏剧家的最高荣誉奖,由中国文联、中国剧协联合主办,两年一评,旨在表彰和奖励为中国戏剧奋斗终身,具有良好的社会影响力、代表性和示范性的戏剧家。
表彰仪式上,焦晃说:“非常荣幸在这里得到这份奖励,我想我不会把它看作仅是我个人的荣誉,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对我在60年来、在不同创作集体中,与许多共同创作的伙伴们共同的肯定。我特别怀念这些60年来不同创作集体中的伙伴们,我在这里向他们表达诚挚的敬意和感谢!我个人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但只要有可能,我还是愿意为中国的文化建设尽上一份心、出上一把力。”
焦晃 1936年7月生,1983年10月加入民盟,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曾获中国话剧“金狮奖”终身荣誉奖,入选中国话剧百年名人堂,获白玉兰戏剧表演特殊贡献奖、中国电视艺术终身成就奖、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等。在今年6月举行的中国民主同盟成立80周年纪念大会上,焦晃被授予“荣誉老盟员”荣誉称号。
焦晃1955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任教上戏的苏联老师叶·康·列普科夫斯卡娅送给全班一套积木,“孩子玩积木办家家时最真诚,不为观众、不为对手,只为玩自己的游戏。”她要求学生们每天睁开眼睛就要在戏里。焦晃回忆,全班分了几个组,排演戏外戏,常常从课堂演到课外,连着几天浑然忘我,“那时候排《祥林嫂》的戏外戏《阿毛之死》,我演把阿毛吃掉的那只狼,弄得全校同学满校园找我这只狼,找了好几天。”从那时起,焦晃确立了自己一生的表演准则,直到今天,他依然信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创造体系,“凡表演的情感都是虚假的,情感应通过行动的规律自然而然产生。”
1959年,焦晃毕业后进入上海青年话剧团(后合并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主演《无事生非》《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战斗的青春》《红房间·白房间·黑房间》《秦王李世民》《美国来的妻子》《正红旗下》等一系列舞台作品。“这些好戏,我演得顺手时会兴奋无比、一夜难眠。舞台演出是很过瘾的,演起来一气呵成,能和观众直接交流,这是拍影视剧无法比拟的。”
焦晃最喜欢莎士比亚的作品,“莎剧是人们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它在优美的形式之下,依然可以反映值得今人思考的课题。美国大片可以看,小剧场话剧可以搞,但只有打打闹闹、结婚离婚,又有什么意思呢?许多人觉得一辈子干一件事厌烦透顶,但创造性的工作是一种习惯,对我来说,不演戏,我的快乐就全没有了。”
2012年,76岁的焦晃复排1984年演过的莎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3小时演出环环相扣,中场无休。排练期间,他和剧组常常忙碌到凌晨三四点。“这是一出幅度非常大的戏,如果用温度来比喻,是从120摄氏度到零下20摄氏度。人家说我吃了人参来演戏,这是瞎扯。”
演出前,焦晃会像一名学生那样做大量案头研究工作,斟酌剧本。有人说焦晃难弄、不好合作,对此,焦晃十分坦然:“演戏好比造房子,要有水泥、钢筋和砖瓦,仅仅给你几片砖瓦,你怎么去建造?演员并不是任人摆布的木偶,他塑造的角色要有血有肉,既不脸谱化,也不神化,更不妖魔化,就要有自己的理解。每塑造一个角色,对我来说,就是一次脱胎换骨。演员的一生不应该是太平的,一定要尽量扩展创作幅度,激发自己的创作激情。”
发布时间: 2021-10-14 来源: 上观新闻、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