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雕塑是人类古老传统的艺术活动,迄今为止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最早的大型公共雕塑作品是埃及的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时至今日观看也不失其高超的艺术观赏性和对在地空间的神秘地标性,只是在功能性上有了改变,当时建造该作品主要功能应该和祭祀宗教活动有关,但现在的主要功能是地域的符号化象征以及繁荣当地旅游业的作用。
而后公共雕塑作为人类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发展的脉络主要分成东方艺术史和西方艺术史。身处当下时代,展望身后未来历史长河,人类的生命作为时空中沧海一粟,就像我们在面对斯芬克斯像的时候不免思绪万千:“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作为一名雕塑工作者,对与公共雕塑的传承和创新,应有怎样的思考和担当。
公共雕塑的表现形式其核心是对人类内在精神世界的延续和物化,现在有个流行词语把公共雕塑作品称为“精神堡垒”。其特征是以团体规模组织下的集体一致认可的意识形态,也就是求同存异中“同”的观念部分通过专业雕塑工作者用可视化的手段方法摆放在空间里,起到教育,纪念,歌颂,审美,批判,警示,娱乐,宗教等功能作用,这样对雕塑工作者的要求必定首先对于公共雕塑的本体语言要有深厚的专业素养,同时也要对人类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价值有正确的认识、探索和主张。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经得起时间和空间的推敲,从精神高度到专业广度再到历史深度三维的视角供大众考证。
在业界一直存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孰优孰劣的文化争论,如何互相融合,如何构建文化命运共同体,争论了上百年。其实,无论是东方艺术的气韵生动、骨法运笔,还是西方艺术的理性分析、健硕外拓,都各具特色、各领风骚。公共雕塑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反映出人类对物质生存环境进行改造的不懈努力和对自身精神世界的觉悟和超越。审美追求有异,但人类主观精神回归和民族复兴之路无别。
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每个时代都需要具有时代风格的艺术表达,来反映其精神特征。“创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艺术发展的历程本就是生生不息的,在不断的传承和创新中代代相承。时代需要新的艺术,更需要当代艺术工作者以守正求新的艺术理念和方式,处理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提高文化凝聚力、促进精神推动力。
作为长期从事公共雕塑创作和艺术教育的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坚持发时代之先声,展时代之精神气象,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同时,“美育”教育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培养雕塑创作专业人才,激发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更重要的是培养大众的审美情趣,用公共雕塑艺术之美熏陶大众的心灵。用公众的力量激活创作者自由想象的细胞,经创作者理性的求证和脚踏实地的实践,成为公共雕塑可持续存在于人类历史发展道路上的推动力!
(作者李乾煜,系民盟上海市文化传媒委员会盟员。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双学士学位,东华大学公共艺术专业硕士。现任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雕塑专业副主任,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发布时间: 2022-11-17 来源: 民盟文化传媒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