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文化传媒委员会赴愚园路开展研学之旅主题学习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坚守合作初心,胸怀“国之大者”,赓续优良传统,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履行职能,11月26日下午,民盟上海市文化传媒委员会全体班子成员、各支部主委和秘书班子成员,在愚园路宣讲团成员杨敏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梧桐树下的历史足音——致敬民盟先贤”愚园路研学之旅主题学习活动。民盟文传委文新支部前主委俞亮鑫老师也拨冗参加活动,大家共同回望民盟与中共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光辉历程。

愚园路上的研学行走之旅

本次研学之旅围绕《梧桐树下的历史足音——民盟与上海老建筑》一书特别策划、度身定制。愚园路上有多处老建筑承载着民盟的故事,曾留下民盟先贤沈钧儒、黄炎培、李公朴、沈志远等许多仁人志士的活动足迹,他们在这里与中共携手合作,其中愚园路749弄31号民盟上海市支部筹委会成立旧址、愚园路1352弄5号楼民盟一届二中全会旧址、愚园路1292弄(桃源坊)51-53号沈钧儒旧居,以及愚园路1376弄(亨昌里)24号李公朴旧居便成为此次研学之旅的重点。

本次活动的主讲人杨敏老师是海派建筑及艺术文化的资深研究专家,因为长期居住在愚园路,对于这条全长2775米的百年马路了如指掌,可以说是“愚园路活字典”。大家通过杨老师的精彩讲述,仿佛穿越到了民盟初创时期的上海。

第一站愚园路749弄31号是民盟上海市支部筹委会成立旧址。该幢独立花园住宅的设计单位是上海土山湾工艺所,原为吴四宝办公所用,后来转给了爱国民主人士和教育家黄炎培。1946年2月20日,民盟在沪的中央委员和部分盟员30余人,在愚园路749弄31号举行茶会,时任民盟中央常委的黄炎培正式宣布成立民盟上海市支部筹备委员会。

第二站愚园新村(今愚园路750弄),虽然没有出现在《梧桐树下的历史足音——民盟与上海老建筑》这本书中,但也和民盟有渊源。这里是康有为“游存庐”旧址,由浙江兴业银行于1930年购地建造。愚园新村11号是沈钧儒长子沈谦医生的寓所兼诊所,而沈钧儒1946年2月11日由重庆飞抵上海,至1947年11月26日晚乘船去香港,这段时间一直寓居于此。

第三站愚园路1292弄(桃源坊)51-53号是沈钧儒在1934至1936年间的寓所。1936年11月23日凌晨,国民党当局逮捕了救国会的领袖沈钧儒、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王造时、章乃器、邹韬奋,此乃闻名全国的“七君子事件”。而沈钧儒就是在桃源坊寓所被捕的。

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盟早期领导人、杰出的社会教育家李公朴,也是在距离不远的愚园路1376弄(亨昌里)24号住所被捕的。值得一提的是,研学活动当天,恰逢李公朴诞辰120周年。1946年7月11日,李公朴在云南昆明遭到国民党特务暗杀,为他一生追求的民主事业奉献了年轻的生命,周恩来称“他是一个为民主革命而献身的战士”。

今年是中共二大召开100周年,也是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提出100周年。百年回望,初心依然。亨昌里34号的中共中央机关期刊《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是1927年前后中共中央在上海开展工作的历史,也成为此次研学之旅重要学习点。该份刊物的编辑部,都是中国革命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编委会由瞿秋白、罗亦农、邓中夏、王若飞、毛泽东、周恩来等26人组成。《布尔塞维克》是中共中央早期机关理论刊物,在中国革命历史上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2011年民盟成立70周年之际,时任民盟中央主席蒋树声来到位于愚园路1352弄5号楼的民盟一届二中全会旧址时,曾动情地说:“老建筑是有精神的”。在此,民盟召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体现了民盟的选择和坚守,从此,民盟历史翻开了新篇章。

在愚园雅集(陈光甫旧居)的头脑风暴

两个小时研学行走结束后,大家来到愚园雅集(陈光甫旧居)进行座谈。陈光甫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银行家之一,创立了著名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

座谈会上,文传委的盟员们发言十分踊跃,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似乎都可以挖掘出社情民意的选题。例如,愚园新村11号没有出现和民盟或沈钧儒相关的铭牌或文字,不利于大家了解这一段历史;亨昌里24号李公朴旧居也未看到相关介绍;亨昌里34号的中共中央机关期刊《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必须提前网上预约才能入场,而当天参观时里面并没有观众,工作人员也不让大家现场预约入内参观,有些遗憾……

大家一致认为,上海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也是民盟精神的孕育生发之地。在上海这座城市里,留下了一大批民盟开创者和领导人的奋斗足迹,书写了民盟与中国共产党并肩战斗的历史佳话。这样的研学活动今后可以定期举行,并可以通过阅读《梧桐树下的历史足音——民盟与上海老建筑》这本书来加深对于盟史的了解。

发布时间: 2022-12-05 来源: 民盟文化传媒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