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层动态 >> 市属 >> 稿件

民盟文化传媒委员会举行主题教育现场教学

位于上海中心城区北翼的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是一个革命活动密集的城区,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许多重大事件在这里发生,许多共产党员与民主人士在这里战斗。2023年5月12日,民盟上海市文化传媒委员会的近30位盟员,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红色街区研究室、虹口区委党校潘秦保老师的带领下,用行走学习的方式举行“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现场教学。

整个行走学习从多伦路251号公啡咖啡馆出发,历经景云里,左联纪念馆,拉摩斯公寓,内山书店,大陆新村,瞿秋白寓所等7个学习点。盟员们“在行中学、在学中行”,走进历史、体味文化、凝心铸魂,缅怀先驱、坚守初心、团结奋进。

作为海派文化发祥地、先进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聚集地,虹口居住过大批文化名人。“以笔为枪”的鲁迅先生人生最后十年(1927-1936)在虹口度过,其众多作品也在这片土地上诞生。

1930年5月12日,鲁迅先生从虹口区横浜路的景云里搬到北四川路(现四川北路)拉摩斯公寓居住。全长近千米的“鲁迅小道”,“鲁迅小道”以先生在虹口居住过的地方为主线,将与他关联密切的空间串联起来,并配以地砖、介绍牌等标识系统,再现鲁迅先生在虹口生活和战斗的足迹,让踏上这条小道的人们可以感受到一个更为立体生动的鲁迅形象。

本次的红色行走,以多伦路251号的公啡咖啡馆和公啡书社为起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在北四川路与窦乐安路(现四川北路与多伦路)交界的公啡咖啡馆成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筹备会议的首选地点,这里也是鲁迅先生光顾最多的咖啡馆,“左联”在此召开筹备会议,后被誉为“左联诞生的摇篮”。1934年,被鲁迅先生赞为左翼文学两位实力作家的萧军、萧红夫妇就是带着自己的小说手稿,从东北辗转来到上海,和鲁迅先生在“公啡”里聊天长谈,碰撞思想的。

1995年,咖啡馆所在的沿街楼房因四川北路市政设施改造而拆除。2020年,公啡咖啡馆在多伦路251号多伦文化艺术空间重新开张,不久之后同品牌的书社也入驻,与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相得益彰。

随后,盟员们沿着“鲁迅小道”来到了位于多伦路201弄2号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1927年,大批先进知识分子聚集到上海,开展“革命文学”论争,推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广泛传播。1930年3月2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革命文学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正式成立,在会上,鲁迅先生发表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并当选为第一届执行委员,成为3名主席团成员之一。“左联”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发展左翼文学创作,培养和造就文艺新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幸的是,1931年2月7日,柔石、胡也频、殷夫、李伟森、冯铿等五位“左翼”革命作家被国民党反动派同时杀害于上海龙华,史称“左联五烈士”。鲁迅先生感到无比悲愤,写下《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为了忘却的记念》等著名文章。

接着,潘老师带大家来到鲁迅先生在虹口的第二处居住地,位于四川北路2079-2099号的拉摩斯公寓。1930年,国民党当局明令通缉“堕落文人鲁迅等五十一人”,当年5月,鲁迅先生经日本友人内山完造介绍,以内山完造的名义租下拉摩斯公寓三楼四室,携夫人许广平和儿子周海婴搬到这里居住。差不多同时,“左联”党团书记冯雪峰一家也从景云里搬入隔壁2099号地下室居住,与鲁迅常来常往。

在拉摩斯公寓,鲁迅先生也与更多的共产党人有了接触——1932年11月,中共全国总工会的党团书记陈云来到这里接瞿秋白夫妇安全转移。据许广平回忆,瞿秋白先后三次在鲁迅家中避难。1932年,红四方面军将领陈赓秘密来沪,在拉摩斯公寓与鲁迅会谈至夜深。在这里,鲁迅先生发表了著译作品大约170多篇。我们熟悉的《为了忘却的记念》《论“第三种人”》《“友邦惊诧”论》等都是在这里诞生的。

沿着“鲁迅小道”来到四川北路上的内山书店旧址,如今的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自1927年10月鲁迅先生和许广平抵达上海,到迅速定居虹口区的景云里,再后来又更换两次住所,始终和内山书店保持最紧密关系。

内山完造是中日友好的一座桥梁。他1917年与夫人在上海创立内山书店,二十年代后期,销售包括马列著作、鲁迅著作在内的大量在当时被禁售的进步书籍,在中国文人圈中声誉卓著。他与鲁迅先生相识相知近十年,结为挚友,不仅为其代理著作发行,还多次在危难时刻为鲁迅和他的“左翼”友人提供避难之所。

当天参观的重头戏是位于山阴路132弄9号的大陆新村鲁迅故居,这是鲁迅先生在虹口的第三个居住地,也是生命最后的停留之地。大陆新村为一片红砖红瓦砖木结构三层新式里弄住宅,1930年代初建成,因其由大陆银行上海信托部投资,故得名“大陆新村”。

1933年4月11日,一向发表激进文字的鲁迅先生,为了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在内山完造的帮助下,以内山书店职员的名义从拉摩斯公寓搬进了大陆新村9号。这是一处“越界筑路”的民居,具有半租界性质,鲁迅先生便从“租界”两字中各取一半,为自己的书斋取名“且介亭”,并用在了几本杂文集的名字上。潘老师介绍,“且介”是将“租界”二字中的偏旁部首“禾”与“田”去掉,表示鲁迅先生不愿将祖国的“禾”与“田”让给帝国主义,既形象地讽刺了当时国民党当局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又表现了鲁迅先生的民族自尊心及其犀利的笔锋。

在此居住期间,鲁迅先后编辑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七本杂文集,翻译了《死魂灵》《俄罗斯童话》等外国名著。

潘老师告诉大家,鲁迅先生曾掩护瞿秋白夫妇、冯雪峰等共产党人在此居住。在大陆新村鲁迅故居的客厅里还放有一张设计特殊的西式书桌,是瞿秋白在上海养病时常用的。1934年,住在山阴路133弄12号的瞿秋白离开上海去江西瑞金革命根据地时,把这张心爱的书桌留存在马路对面的鲁迅家中。1935年,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被国民党当局杀害,鲁迅便把书桌视为亡友的纪念物保存了下来。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大陆新村的寓所内与世长辞,享年55岁。

红色行走结束后,大家又沿着“鲁迅小道”回到公啡书社,在里面的多伦文化艺术空间进行研学交流。潘老师图文并茂地给大家详细解读了鲁迅先生的一生,并将鲁迅精神概括为:“望远镜——政治的远见,民族魂——硬骨头精神,人民心——孺子牛精神”。鲁迅先生逝世后,民盟先贤沈钧儒先生不顾白色恐怖,出面为鲁迅购买墓地,并担任“鲁迅先生治丧委员会”的委员,还在素绢上亲笔写了“民族魂”三个大宇,覆盖在鲁迅的灵柩上。

在之后的交流过程中,各位盟员畅所欲言。大家纷纷表示,通过行走学习深切领略到鲁迅先生独特的人格魅力,深刻感悟到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人民情怀、战斗品格和文化胸怀。大家希望这样的学习活动还可以多组织,发挥民盟文传委在文化、宣传界别上的优势。主题教育让盟员们了解鲁迅先生高尚品格和卓越成就,认识鲁迅精神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继承和发扬鲁迅精神,就是要心怀“国之大者”,在新的征程上,坚守初心、担当使命,弘扬民盟“奔走国是、关注民生”的优良传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发布时间: 2023-05-22 来源: 民盟文化传媒委员会 作者: 文:金姬/图:岳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