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2022年上海两会 >> 稿件

民盟浦东区委主委严伟出席市人大会议并就多项议题建言献策

WDCM上传图片

  近日,上海市人大常委、民盟浦东区委主委、上海海事大学副校长严伟出席市人大会议,并接受多家媒体采访。

  如何打造数字经济的“上海样板”?

  今年上海两会,聚力城市数字化转型,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上海要建设国际数字之都,其中,数字经济的“上海样板”如何打造?严伟在接受《新民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依托浦东“引领区”建设契机,上海应在构建国际高标准、高水平的数字经济体系中发挥引领作用。

  严伟指出,经过近两年多来的先行先试,临港新片区依托政策制度优势,已具备了数字经济布局起点高、数字产业集群速度快、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高、发展规划框架完整等有利条件。但与国际高标准、高水平相比,上海仍需在政策制度、核心技术、发展生态等方面加快创新突破。为此,围绕面上规划布局、点上创新突破,严伟提出了两个方面的建议。一是充分利用全国人大对浦东的立法授权,利用‘引领区’享有授权立法的独特优势,尽快形成相关立法建议和执法措施。此外,应在尽快推进数字经济相关的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开源生态建设,比如,支持龙头企业建立自主可控的开源创新空间,着力培育数字化软环境等。

  二是充分利用临港新片区的先发优势,强化点上创新突破,率先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在产业体系方面,应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创新,打造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等三个集群。在信息安全方面,应坚持“放管结合”,构建信息安全高效流动制度体系,实现信息安全风险全程管理。

  迈向另一个“4万亿”的密码

  过去一年,在受到全球疫情蔓延等因素影响下,上海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万亿元以上,增长16.5%。面向未来,上海在外贸领域还有哪些新机遇?

  严伟对《文汇报》记者表示,上海不妨利用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有授权立法的独特优势,提前布局应对《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数字贸易规则,在尚未达成国际共识的领域先行先试。比如,对特定领域提出数据及设施本地化相关规定;对特定交易司法管辖权加以界定;根据特定类别实行区别化征税等,严伟强调,在这些数字贸易规则的国际协定中,建议上海加速打开缺口,形成突破,进而找到话语权,更好起到引领的作用。

  敞开上海引才之门

  今天的上海需要怎样的人才?在接受东方网记者的采访中,严伟指出,当前,上海已成为新兴产业头部企业最集中、产业链最齐全的地区之一,最急需的是涉及产业发展全链条、全学科的不同层次人才。

  严伟提出,上海作为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城市,要主动把握有利契机,利用临港新片区核心承载区,多方协同推进示范区建设,在探索打通产教两端、校企双方的双向链接“快车道”过程中有所作为。建议率先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三大产业”发展,探索产教融合的协同机制、培养体系、教育模式等方面的创新突破,尽快形成上海的新方案、新样本。

  具体而言,严伟给出了三方面建议。

  首先,创新协同机制,制定“分产业”的人才发展专项规划。他建议制定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人才发展专项规划,开展相关新学科、新专业体系建设。同时要完善“组合式”激励政策,推动多部门“纵向对接、横向联合”,争取“职教高考”试点政策创新突破。

  二是要创新培养体系,建立“分层次”的人才培育模式。要聚焦国家人才培养基地、示范学院建设,培养具有创新策源能力、能解决“卡脖子”技术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可以通过企业发布课题、开放资源、“学徒制”培养等方式,推进校企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即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层级和质量。

  三要创新教育模式,建立世界级的产业学院和学习工厂。严伟代表提出建立“三大产业”国家产业学院。行业头部企业提供课题来源、实验室资源和应用场景等支持,院校将技术产品转化为教材课件等方式汇聚并引导资源要素,实现多元共建共享。传统的“实习工厂”要向创新的“学习工厂”转变。要能够满足多所学校教学、多家企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并融入同一实践场所。

发布时间: 2022-01-30 来源: 民盟浦东区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