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5月27日下午胜利闭幕。本次全会期间,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心系发展、情牵民生,积极发挥履职主体作用。会上,有81位委员共提交提案244件,围绕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决胜脱贫攻坚、推进落实“六保”“六稳”、完善治理体系等重大任务发表意见建议,同时就教育、卫生、养老等民生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真知灼见,展现了在沪全国政协委员思想解放、视野开阔、建言有方的良好形象。本报现摘要编发部分“上海提案”,以飨读者
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体制机制
完善重大疫情临床试验监管制度
■陈红专(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国内新冠肺炎新药临床试验“扎堆”注册,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问题凸显,在全面分析国内外防治新冠肺炎临床试验现状和科学监管重要性的基础上,建议建立国家或省市层面的重大疫情临床试验特别专家指导委员会,及时开展临床试验的科学性和研究设计的审查与指导;同时,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科研管理部门、药监部门等)组织评估和协调,加强对临床试验的监管,并优先保证重点临床研究项目的实施。希望能够在政策法规层面进一步落实,制定专门重大疫情临床试验相关法规的实施细则。
加强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应急体系建设
■蒋健(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主任医师)
由于中医传染病应急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设备设施、人才、信息化及预警机制方面还需要大幅提升,中医药目前在我国应急体系框架下还未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建议加强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应急体系的建设,可包括高标准、高水平的国家中医药应急队伍的组建,设备设施的配备及完善,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信息监测系统及预警机制的建设,定期在国家应急体系的框架下开展应急演练方案等,以提升中医药在我国传染病应急体系中的作用。
推进落实“六保”“六稳”
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
■金鹏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党委副书记、副主任兼上海分行行长)
进一步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业务模式。取消对政府性担保机构的盈利要求,完善尽职免责机制。明确担保业务放大倍数下限,发挥融资担保机构增信作用。合理设置差别化担保再担保费率。指导商业银行积极参与银担合作。降低有政府融资担保的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权重。多渠道补充资金来源。中央和地方财政每年注资。整合各类财政支持和奖补资金充实担保基金。鼓励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捐资。人民银行给予再贷款等多种工具支持。
建立全国农民工信息大数据平台
■王均金(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均瑶集团董事长)
现在,城市中的企业利用招聘平台进行招聘,职工使用招聘平台找工作已逐步普及,但为农民工提供“绿色通道”或“专区”的则寥寥无几。现有的农民工大数据相关平台还存在范围不广、字段不够、积累不足等问题,尚未真正符合“大数据”的概念,在精准分析匹配方面也未充分发挥作用。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农民工信息大数据平台。建立农民工真实信息档案,记录个人的家庭情况、就业经历、培训历史、社保、健康状况、目前就业情况等信息,并实时更新。同时,发挥大数据平台的数据分析能力,为农民工提供精准的岗位引导服务,提供切实有效的就业支持。
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
开展国家数据安全治理
■谈剑锋(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众人网络安全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要瞄准数据驱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新特点,开展国家数据安全治理,推动数据资源的规范采集、安全存储、有序流通和依法开放。一方面,要严厉打击涉及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的数据窃取和交易行为;另一方面,要鼓励依法合规的数据开放和数据流通,包括进行了匿名化或假名化处理的个人数据。要在数据确权、数据定价、数据安全、数据隐私等方面建立规范机制,积极引领数字经济的创新发展。
注重社工人才队伍的培养
■王苏(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戏剧学院工会常务副主席、表演系副教授)
社工是社会事务的承担者,是群众的服务者和知心人,也是基层治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特别是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社工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注重社工人才队伍的培养,才能不断提高社会工作服务水平,惠及百姓。建议明确社工的工作范围、工作标准、薪酬待遇、考核奖惩、晋职晋级等一系列具体事宜,促进社区社工队伍的职业化,社工服务的规范化,队伍建设的专业化,为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供人才支撑。同时,增强社工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努力提高社工队伍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
打造自贸区试验区4.0版
■李国华(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浦东新区政府副区长)
此次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会在未来一段时间愈发显现。作为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在特殊时期上海自贸试验区应该拿出更强韧的担当、体现更积极的作为,充分利用投资贸易便利化自由化等优势率先突围,为我国提升全球供应链、产业链控制能力探索新路径。建议持续深化服务业制造业扩大开放,强化对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上海自贸试验区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以更开放的姿态,实行高标准的产品准入和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打造吸引外资的新优势,从而进一步完善本土产业链。在金融、科研和技术服务、电信、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率先推出更多对外开放的举措,吸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外资项目落地。
延伸既有磁浮线至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
■王美华(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目前,临港新片区仍缺乏快速联系中心城区的高效公共交通系统,这已成为临港区域当前吸引一流企业和优秀人才的主要瓶颈。从自贸区新片区自身发展、区域辐射功能发挥、充分发挥既有磁浮线路最大效益,以及占领世界交通技术制高点等迫切需求出发,都亟须将建设上海临港自贸区新片区——浦东国际机场间高速磁浮线路正式纳入议事日程。
让学术研究进一步服务公共外交
■郭长刚(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
要在全球事务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离不开对全球不同国家、地区以及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据统计,我国目前经过教育部认证的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达437个。可以在此基础上,遴选部分优秀者建起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加快培养一支能够进行国际舆论议题设置、国际舆情应对和引导的专家学者队伍,依托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与研究对象国或对象地区的高校、智库或科研机构合作开设“联合研究中心”“分中心”或“中国研究中心”等。
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建立更公平公正的养老保障体系
■葛华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
更加重视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建立健全多层次、可持续发展的、更加公平公正的养老保障体系。持续补充基本养老金。进一步强化中央财政预算拨款对基本养老金补充机制;加快推进国资划转社保补充社保基金缺口,提高划转比例;放开养老金投资限制,借助资本市场提高养老金投资收益。基本养老金发放要体现:“托底”,即保证基本养老需要;“限高”,即控制地区差异过大;“调剂”,即增强中央养老金调剂力度。
戏曲艺术要跟上时代进程
■茅善玉(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沪剧院院长)
新技术、新媒体要多关注传统戏曲艺术,更多提升戏曲传播力,为“小众”文化争取更多机会。沪剧始终是伴随着上海这座城市一起成长发展的,所反映的题材都是老百姓的生活热点,扎根于百姓,接地气,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与时代同步,与城市同行”,是沪剧的独特优势,也是沪剧的生命力。要让沪剧这个上海本土艺术剧种生生不息,一个很重要的使命和任务就是要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喜爱。因此,对时代脉络的准确把握、对现实题材的深度挖掘、对表演形式的探索创新,应该成为沪剧艺术的自觉意识。
发布时间: 2020-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