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盟风采 >> 盟员自创 >> 稿件

一生探索民族化的戏剧家——纪念杨村彬先生诞辰110周年

  在我国著名艺术家、民盟市委原副主委杨村彬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杨村彬先生的女儿、盟员杨乡写下纪念文章,表达深切的缅怀之情。

  杨村彬先生1932年毕业于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1947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江安戏剧专科学校教员、中央青年剧社社长、上海实验戏剧学校教授、苏北军区政治部文艺研究室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戏剧学院教务主任,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编导、副院长、顾问,中国剧协第一至四届理事,民盟第四、五届中央委员,民盟上海市委第七届副主委,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他一生追求进步、热爱艺术,代表作有话剧《清宫外史》三部曲、电影《两宫皇太后》《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专著《导演艺术民族化求索集》等,此外还导演了话剧《秦良玉》《上海战歌》《枯木逢春》和昆剧《蔡文姬》等,这些都已成为中国当代电影、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曾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全国戏剧会演演出一等奖等荣誉。

  今年七月,迎来了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盛大庆典,今年又是中国民主同盟成立80周年,上海民盟组织建立75周年。

  很荣幸,今年七月还是先父杨村彬诞辰110周年,他是艺术家,崇尚歌德“浮生若梦,艺术千秋”的名言,一辈子献身艺术事业,努力探索中国话剧民族化的道路,从现实生活和民族传统中不断汲取、消化、创新,贡献了众多台好戏。

  其中,他在抗战时期创作并导演的《清宫外史》(三部曲),在祖国大地连续上演五十多年不衰;他导演的话剧《枯木逢春》《上海战歌》《一家人》《鉴湖女侠》;戏曲《杨门女将》《墙头马上》《蔡文姬》等被誉为充满诗情画意,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精品。

  他创作的电影剧本《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由他的学生李翰祥导演,创造当时中国电影票房奇迹;他还是一名优秀的教师,从事戏剧教育工作,培养了大量戏剧人才。他常骄傲地说:“这辈子唯一的财产就是我有大量学生。”

  父亲出生在故都北京前门外一间简陋的平房里,三岁丧父,孤儿寡母,靠母亲替人洗衣服苦度岁月。他喜欢读书,刻苦用功,发奋图强,终于进入艺术迷宫。在他艺术道路起步的时候,日寇的炮火惊醒了他,饱含“不愿做亡国奴”的政治热情,他以戏剧为武器,投入抗战的洪流之中,他依据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在学校的大会上讲述:“我国可以用游击战术,长期分散与日寇作战,把敌人拖垮,鼓舞师生。”抗战胜利了,但国家仍然黑云密布,父亲深感国民党腐败已极,民不聊生,许多教授学生因爱国而遭迫害,他在苦闷中寻找出路;那时中国民主同盟被宣布为非法组织,已转入地下,父亲毅然参加了民盟,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地下大学教授联谊会”。

  1947年,他应邀秘密参加了周恩来在上海思南路周公馆召见文化界的告别会,周总理说国共和谈破裂,但仍要回来,并告知了延安电台的呼号,父亲此后经常在深夜收听解放区的消息。他参加学生的反美游行,支持反饥饿反迫害的学生运动;南京“四一二”惨案,眼看学生被打伤、遭迫害,父亲忍无可忍,参加募捐活动;参加反对大西洋公约的签名运动,连夜走访多位影视名人动员签名。我们家成了学生去解放区的落脚点,有时地下工作的朋友躲到我们家里……

  1949年初正是黎明前夜,上海被黑色恐怖笼罩的时期,父亲导演了母亲根据高尔基原著改编的话剧《小市民》,这个戏表现了知识分子对当时现实的不满和渴望解放的心情。

  在白色恐怖中,全体剧组人员政治热情十分高涨,在上海兰心剧场演出,连满一个月,演出富有饱满的政治热情,剧场中又集合了同样情绪的观众,台上台下高度契合,达到心心相印、令人陶醉的艺术境界。

  还记得当沈扬饰演的工人演到怒斥狠毒的资本家:“滚到台湾去!滚到美国去!”时,观众中爆发出雷霆般掌声。父亲在后台看演员偷偷扭秧歌,小声唱《解放区的天》……演出引起了反动当局的注意,警车昼夜在街头巷尾呼啸,学生被捕,很多进步人士都躲起来,父母也躲到亲戚家。

  在解放上海的枪炮声中,父亲与母亲赶写了活报剧《从声吟到欢笑》;5月27日,虹口还没完全解放,凯福饭店楼上还有国民党军队在顽抗,清晨父亲像孩子一样,就急不可待地跑到街头去看解放军。父母还领着我拿着自己刚制作的鸡蛋糕去慰问一夜未眠、正在街头席地而卧的解放军战士。父亲随着学校大卡车连续数日冒雨游行、扭秧歌,并立即排演活报剧《从声吟到欢笑》在学校剧场演出。他得到了新生,如痴如醉!

  在崭新的岁月,父亲觉得跟不上时代,他学习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觉得必须认真改造自己,向工农兵学习:他决定报名参军,在苏北军区与战士一起摸爬滚打,同时还培养了一批戏剧人才;在苏北老革命根据地,他与农民同吃同住,被老区干群战天斗地、与洪水搏斗建设新中国的精神深深打动,与许多老干部和劳动模范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父亲与母亲怀着崇敬的心情,创作戏剧讴歌这些英雄;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父亲满怀对新中国、对党的恩情,以极大的政治热情投入艺术创作,连续导演《枯木逢春》等三台精品剧目献礼。他连续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政议政,为建设崭新的富强祖国出谋献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的解放思想政策指导下,父亲获得发挥艺术才能的最好时光,他禁不住热泪盈眶,支撑着病弱的身子,不顾一切,不放过任何工作的机会,要把失去的十年时光夺回来,连续导演了中外话剧、昆剧、歌剧、舞剧等并创作电影剧本,还应邀为上海戏剧学院表演进修班兼课;他当选民盟中央委员、民盟上海市委副主委;经过他不懈努力工作,被批准加入了党组织;他又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组织上还要他担起上海人艺副院长的领导工作……繁多的社会工作重担压在他瘦弱的肩膀上,他愿意为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多作贡献,敬献自己的一切!直至他肺癌复发,虚弱得连气都喘不过来,还把剧组接到家里,在病榻上排戏;他还赶到北京参加政协会议,想再为祖国出谋献策,被医生逼回上海住院急救;直至病危,他在昏迷中,口中还在断断续续地说:“演员要走过来……布景要放在那里……”他念念不忘的,只有终身追求的戏剧艺术。

  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从旧社会走来的中国知识分子,他的艺术道路崎岖、坎坷、艰难困苦,但他始终不渝地追求探索戏剧民族化的更高境界。他是在党和民盟引领下成长的中国普通知识分子。

  1989年底他与世长辞了,众多文艺界的朋友、学生赶来送他最后一程。在父亲逝世三周年之际,由中国戏剧家协会、民盟上海市委、剧协、人艺、上影等联合举办《杨村彬戏剧研讨会和祝贺演出》,一众演艺界大腕:白杨、秦怡、王丹凤、吕恩、李天济、温锡莹、夏天、焦晃、严翔、陈奇、刘子枫、刘安古、郑毓芝、佟瑞敏,戏曲界的李炳淑、邵滨孙、言兴朋、计镇华、梁谷音、蔡正仁、马莉莉等等,济济一堂,齐聚在上海长江剧场,无偿献演父亲编剧或导演的经典戏剧片段;剧场里挤满了从本市及外地专程赶来的父亲的老友、学生。得知消息的热情观众聚集到剧场门口,许多无票的群众宁可站着也要观看演出,场面热烈至极。

  2011年,纪念父亲诞辰百年,民盟市委和人艺又举办座谈会,一众老友又赶来纪念他……人们没有忘记他,父亲永远活在艺术长河之中!

发布时间: 2021-07-29 作者: 杨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