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上海疫情防控形势严峻,面对范围广、基数大的流行病学调查,前线告急,后方急需支援。迅速响应号召,奔赴在社区里每一个需要支援的岗位,一起与这座城市共同“战斗”,越来越多的普通上海市民投入这场战“疫”,抱着坚定与坚守的心筑起了亮丽的战“疫”风景线。
再简单,也需要认真去完成
我在我们小区住了十来年了,应该说,对这个小区,我还是比较有感情的。这次在小区做志愿者,我主要负责核酸检测全小区的人员登记、所住楼的抗原发放、政府物资发放以及部分的外卖、快递传递与巡逻工作。在志愿者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小区的业主还是比较配合的,所以,比较幸运,我也没有遇到过太多的困难,这点还是很欣慰的。
在志愿者服务中,时间最长的一次,应该是大家笑称为“大决战”的那天,4点一刻就起床了,因为通知是5点到岗。后来是6点正式开始,以以往核酸经历,我们预计是要在12点前全部结束的。可是那天小区业主都很配合,4个小时,10点左右,所有人都结束了。那天我大概前后站了5个多小时,委屈是真的没有,自己做出的选择,也是心甘情愿地想为自己所居住的地方服务一次,反而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收获了许多的善意。越来越多的人,会在检测的时候,跟我说,谢谢,辛苦了。还有小朋友会带着爱心形的国旗,贴在我大白防护服上,挺感动的。
邻里一家亲
疫情至今,我倒觉得对我们小区是一件意外的好事,我们一直没有一个全小区的业主群,现在不仅建立了业主群,还有楼栋群,楼长群、志愿者群、志愿者决定讨论群。
我们自发设计了志愿者招募海报、制作了志愿者登记系统,以扫码登记的方式,每一位申请加入我们志愿者业主,都需要把自己的名字、电话、住址、政治面貌、每日空闲的时段登记进去,我们有专业财务出身的业主,来负责做表统计所有志愿者的情况,设定了志愿者的分类、分工以及工作时段。每天在群里,由居委工作人员统一分发,大家自行申报。
一开始我们使用的是接龙方式,巡逻组、手机组、外卖快递派送组、核酸人员登记、核酸检测PDA扫码登记、上门呼叫组等等,这些工作基本都是表格出现不到5分钟就被抢完了,很长一段时间,志愿者岗位出现了一岗难求的现象。
我们设计了一些告知书,让保安按照楼栋贴在门口,同步发在各群,达到广而告之的效应。最早是从宣传“足不出户”的含义开始,很多老年人,最初对这个词语不是特别了解,我们想用简单的字面方式,告诉他们。后来我们还宣传过于频繁的团购,不择选团购的风险。最近,又推出了一张呼吁各楼业主能关爱楼栋里独居人士,尤其是老年人的告示,引起了业主群非常大的响应。这让大家挺有高兴的,因为可以感受到整个小区的凝聚力一直在增强。
至今为止,我们小区志愿者已快达60人,基本做到了每栋楼都有2名以上志愿者来协助楼长分派各类任务,我有一些各楼后备的男同胞们,也会均摊一些重体力活,比如分发物资。
因为我所处虹桥镇街道,在本次疫情里,我们街道已经分发了4次物资,龙柏三村居委和我们的物业也积极给我们开设了2个群,帮助我们购买物资,所以在吃用上,相对可以保证生活必需品。但有些物资的分发时段是在午夜,我们的73岁的业委会主任,同时也是我们的业主,永远都是带头冲在最前面,带领志愿者,在尽量减少聚集,穿好防护的情况下,分发物资。这点其实让我们志愿者们都非常感动,我们一直叫他团魂。他跟我说,多少年了,他一直想幻想着,能有像今天这样的一支队伍,来同他一起,为小区服务,没想到,这个梦想真的可以实现,他说他感动得要哭了。他说:我们小区啊,不能没有你们。可我们对他说,你才是最重要的那一个。
我的团长我的团
我们小区是全阴小区,但止步于前两天,消息出来的时候,整个群感觉都比较压抑,大家之前一直觉得能“千人级全阴”小区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也很珍惜。在业主群,大家经常互相鼓励,尽量不团购,心里总希望能早日解封,也会呼吁,如果家里有物资紧缺的现象,同一楼栋,尽量借一借,为了避免交叉感染,大家想了很多不见面,不接触,但能传递物资的好办法,很多邻居成了“幕后”好人,只见网友,不见“真身”。
有无症状患者出现在小区那天,大家就沉默了。很多人在纠结到底是团还是不团。前两天,我们4个业主,主动承担了团购的责任,他们呼吁所有业主不要随意组织团购,非必要不团购。团购物资进小区后,先进行大规模消杀,以一对一形式,减少接触,再给到业主。因此我们小区有一整天,成了团购日,我们团了蔬菜、肉、蛋,效率非常高,当日买,当日就送到了我们手里。团长不好当,尤其是上千人小区的团长,众口难调,每个人都是怀抱着想买又害怕的心情,可团长们愿意担着这份责任心,实在可贵。
疫情这段时间,其实我蛮忙的,要每天穿梭在各种群里,有很多问题要回答,也有很多邻居来加了我,有问怎么做吃的,有对派送疑问的,有需要帮忙的。越来越多人开始会主动帮助别人,邻居们开始在群里交换吃喝、生活用品、宠物用品,有打趣调侃,调节气氛的,也有关心流浪猫的,准备种植点葱的,还有很多好心的邻居会给我送吃的,提醒我别漏了能购买的物品,我们小区成为了一个村,大家虽然每天都在操心一日三餐,虽然我们并不知道疫情什么时候会最终过去,可我们的心,并不孤单,因为有那么多人与我们一起。如果你遇到问题,只要群里呼叫,总能有许许多多的人伸出手来帮忙。
前几天,我们小区第一个无症状患者被接走了,是一位60多岁的老年人,大家心里挺难过的。有邻居在群里给她贴了需要携带去方舱的必用品清单,我们业委会主任还写了很大一段文字,想告诉她,我们小区每一个人都会惦记她,期盼她早日回来。隔了几天,另外两位无症状患者也被接走了,他们楼和隔壁楼的邻居们,替他们准备了许多吃喝用品,还给他们留了纸条,暖心与感动。
我跟邻居们说,我是从小在上海长大的,上海是家乡。小时候,我是在很多阿公阿婆,阿姨爷叔东家吃一口,西家聊聊天里长大的,我相信无论你是住在新村里还是弄堂里,很多在上海出生的我们这代人,都有这样的记忆。现在我们住的房子是越来越好,但是人情味和烟火气也越来越少。借疫情,我们能聚在一起,聊聊天,分享生活,分享怎么用边角料做点美食。有意见有问题,也一同协商解决面对,这是疫情给我们带来最大的收货,将来一定会成为我们人生里一段美好的记忆。
家乡现在遇到困难了,无论你是上海人,还是新上海人,我们都要抱团在一起,大家互相撑一撑,克服克服,只要撑一撑就能过去,意念不倒,就一定能赢。而当一名志愿者,其实,是我们对于别人付出爱的时候,我们治愈了别人,同时我们也收获了别人给予我们的善意与爱,同样也治愈了我们自己。
上海,加油!
(作者系民盟上海市文化传媒委员会盟员,现就职于东方网)
发布时间: 2022-04-15 来源: 民盟文化传媒委员会 作者: 韦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