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而媒体,正是这载体形成的重要环节,挖掘与传播人物的正能量精神与品质,是我工作的职责所在,更是媒体人的职责所在。
榜样,无处不在
2021年,我参加了在上海文化广场举办的文艺界“我与主委面对面”,近30位文艺界代表性人士济济一堂,从《永不消逝的电波》谈起,围绕“精神永不消失,传承历久弥新”的主题畅所欲言。而我却“偶遇“了高中时代话剧社的指导老师蔡金萍。我同蔡老师已经近二十年未见,不曾想,还能在民盟的大家庭里“偶遇“,而她还是优秀的盟员。我激动无比地去找她攀谈,蔡老师温和地说”好像有点记得“时,瞬间感觉这个会议开始变得温暖又亲切了。当年我因出演话剧《雷雨》蘩漪一角,受教于蔡老师的指点,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她给我们几个才17岁的高中生讲解《雷雨》创作背景和人物角色定位的情形。也许于她而言,这段学习的旅程可能太不起眼,可于我而言,年少时的那几堂话剧指导课和后来在美琪大剧院与云峰剧院的2次公演成为了我记忆里很耀眼的闪光点,而蔡老师对于艺术表演细节的拿捏与台词要求的严苛,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天,我还与多年前曾因静安区白领艺术节而合作了5年的金岩老师撞了第二个”重逢“,而他也是我们民盟的一员。
会上,蔡金萍老师和金岩老师分别对围绕构筑更具国际影响力的文化高地、培育更多原创性的文化精品、保护传承上海文脉等方面积极探讨,也呼吁盟员为提高上海城市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积极建言献策,贡献民盟力量。
今年因疫情,我又找到了两位“旧相识“,一位是一同奋战过艺考的师姐、杨浦盟员、控江中学美术教师王独伊。同师姐几十年未见,却因疫情在上海民盟的公众号里看到师姐正为部分方舱与隔离收治场所的孩子以及医护子女们开设线上公益艺术课,受到热忱的欢迎。另外一位是《爱情神话》里老白的母亲,民盟上影总支盟员、上影演员剧团演员张芝华。她曾是我在纸媒时,封面人物的采访对象,而这一次,她在徐家汇街道义不容辞地当起了志愿者。
在惊叹缘分的同时,我深感在民盟这样人才辈出的温暖大家庭里,榜样就在身边。需要前行,就需要不断积累,不断积极的去学习,在找寻到回忆与情怀的同时,更多的是在身边人的身上,找寻值得学习的品质与精神,这样才能督促自身更为奋发的学习,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身优势,也能为民盟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没有天生的英雄,只有平凡付出的普通人
2008年,踏着纸媒的末班车,我在当时的文新报业集团参加了工作,媒体于我而言是很光荣又极具使命也让我有着职业归属感的工作。文字的力量是庞大且深远的,媒体这个行业是能用文字塑造人物,传递给人们非凡的精神力量的,这一直令我崇敬。在从事内容工作的11年时间里,曾因走入各行各业采访而热爱不同人物所带来的独具特色与魅力的精神世界,在许多平凡的“小“人物中,你会发现很多的共情与共鸣,那些可贵的品质,不屈服不退缩的信念与勇于面对和执着的勇气,总令人赞叹“小”人物身上也会有大格局。
今年疫情期间,我所在的民盟文化传媒委员会的盟员们迅速响应民盟市委的号召,下沉所在的居住地或前往需要的地方,认真协助居委,积极参与社区志愿者服务。
从小区内开三轮车志愿送物资到每天驱车上百公里为大家配药,孙冰累计奔波超过上千公里,为盟员和居民提供帮助,用脚和车轮丈量着上海的大地,他低调地说:“民盟盟员的家人也是家人,有困难能帮大家也是民盟人应尽的职责和义务”。金姬在疫情期间,采访了很多奋战各条战线的人们并通过媒体平台,解决了南汇方舱老夫妇、闵行居家确诊患者、普陀区血透患者等求助问题。李泽军作为上海市开放大学下沉“抗疫”一线的干部,利用自己媒体人的优势,积极传递正能量,纾解负情绪,向社区居民宣传抗疫政策,科学解读疫情数据,引导大家配合居委的抗疫举措。李明在封控时就带头报名当上了志愿者,在居委的安排下,她承担起抗疫楼组长之责,尽心尽力,任劳任怨。大家积极地发挥自身能量,主动担当、用实际行动,共同抗疫。
而我所在的单位,上海东方网的青年们也迅速响应号召,成立了一支奔跑在一线的战疫小分队。他们深入基层,身负报道一线的重要使命,住进单位,每天连续工作15小时以上,不断坚持、开拓、深挖各类新闻点,以聆听每一位采访者的心声为报道核心,及时高效地将正能量精神迅速传播出去。东方网防疫求助平台陆续为市民排忧解难,几千条救助得到了有效切实的后续跟进。有位同事在方舱医院治疗期间创作了15篇《进舱日记》系列,他说:“没有天生的英雄,只有平凡付出的普通人。”其实,他们只是媒体工作中的最为普通的一员,但却是他们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正能量,是他们的付出与奉献,让很多动人的“小“人物走到了我们的视线里,他们是勇敢且值得尊敬的。
在疫情中每一位积极奉献的平凡人,都深爱着这座城市,我们想用自己的微光,给这座城市的人们带来一点点的希望。微光成炬,那便是能撼动山河的力量,那便是怀抱着坚毅的心与崇高的精神所在。
最后100米,落脚点是“人“
2021年,因工作关系,我有幸参与黄浦区委组织部“百名党员话百年“系列,黄浦区全国级、市级、区级三级”两优一先“宣传片《笃行》,黄浦区基层党建巡礼片《门楣之光》的拍摄工作,在外跟拍的2个多月时间里,我跟着团队走访拍摄了黄浦区10个街道、两新、企业优秀先进党员所共60名,“两优一先”获奖组10组,黄浦区基层党建点40处以及采访拍摄了各区域化党建的代表人士,记录了他们在基层工作的高光时刻。
这次走进黄浦区基层学习与历练的机会,让我感受颇深,从先进基层党员的身上,我看到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最好诠释。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能言会道,呈现的仅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朴实工作,他们让我对“从群众中来,回到群众中去“有了新的理解与认识。
我在想,我们民盟的基层组织建设与党建有一个共同处,落实到最后100米的,就是“人“。因此,基层建设是我们都必须认真关切的点。在共性上,我们应该与党建加强联动与交流,相互学习,这样,才能在个性上,更好的吸收人才,才能更务实的履行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职能。
因工作,这次拍摄给我带来的一次非常宝贵走入基层的机会,是非常生动的一次脱离常规学习党的精神的机会。也因此,让我认识到,作为民盟一员,我需要积极的去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要把理论落实到实践中去,要深入各行各业,走到人群中去,去沟通、去交流,去学习。
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这十数年,从纸媒、新媒体PC、两微到如今的短视频,媒体时代的更迭从未停止,而我们必须要顺应了时代的变迁才能为时代创作更好的内容呈现,但唯一不变的,永远是由人物所引导的内容精神,人物是复杂且又多面得,同样,人物又是动人的,它需要每一位媒体人去不断探索与挖掘,不断在修正、突破舒适圈与限定中找寻到新角度。而同样,我们在学习聆听别人的同时,也更好的内省了自身。我深爱这个行业,也愿我能一直留在这个充满着热情与动力的行业里,竭尽所能,一路前行。
发布时间: 2022-12-06 来源: 民盟文化传媒委员会 作者: 韦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