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讯是民盟机关重要的宣传刊物。1956年,《陕西盟讯》创刊,为八开四版小报。2009年1月,新版盟讯由报纸改为大十六开杂志双月刊。2016年,《陕西盟讯》及盟省委网站“一刊”“一站”平台推出盟讯电子版和官微“陕西民盟”。
我在三门峡旧书市场收购的西北民盟早期档案中发现了与《陕西盟讯》创刊前后相关的几份资料,与盟员分享。
第一份文件是民盟西安市支部1954年12月13日向区分部和直属小组发布的编号为“市支秘(54)字第一五九号”通知。通知涉及三项事宜,其中第一项提到:“本盟西北盟讯终刊号业已出版,这期盟讯主要刊登了本盟西北总支部委员会第二次扩大会议有关重要决议文件。现检发你组区17本,希着重就大会决议的关于撤销和建立机构的方案,进一步贯彻本盟七中全会决定的工作方针,以及中共中央西北局统战部孙作宾副部长在大会上的讲话和杨明轩主委的讲话向区、组同志积极进行传达。”通知中还提到了终刊末页“特载”栏“盟陕支筹‘54’第0一二号指示”。
当时的民盟组织对内部刊物管理严格,在1953年11月18日民盟西安支部致民盟北京市支部秘书处,编号为“市支组(53)字第七0六号”便函中写到“函寄宋志远同志所购得之《西北盟讯》请其就近对李纯爵同志进行批评教育”。说的是西安盟员宋志远在西安东城壕破烂市以一千元买到《西北盟讯》二期一本,上交组织,盟讯的封面盖有盟员李纯爵的名章。两天后,西安支部给宋志远回复“函覆十一月十四日来函并告知办理情况”,便函中提到,李纯爵盟员已于当年5月转往北京支部,西安支部将《西北盟讯》寄往了北京,并附上宋志远购买《西北盟讯》所花费的钱款。12月3日,民盟北京市支部致西安支部编号为“盟京秘(53)字第二七八九号”便函,出具了对李纯爵盟员的处理意见。
1955年下半年,民盟陕西省支部着手《陕西盟讯》的筹办,在可能是这年9月的一份文件“对于创办《陕西盟讯》的意见”和10月5日的另外一份文件“对于创办《陕西盟讯》的决定”中提到。具体阐述了《陕西盟讯》创办的各项要求。决定显示,创办《陕西盟讯》是经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文件对编辑方针、内容要求、编印形式。组织稿源和编辑工作五个方面进行了规范。其中内容要求包括:重要通知和指示、各种总结材料、基层盟务活动、个人学习研究与工作经验、个人模范事例等稿件。编印形式:“先出二十五开本月刊,逐渐改为半月刊,以单页周刊为发展目标。必要时可以出专刊、特刊”。编辑工作:“成立编辑委员会,设主任一人,委员若干人。编辑室设主编一人,编辑若干人”。委员人选:张性初(主任)、李子健、冯一航、张光远、高元白、李瘦枝、武伯伦、杨鹤斋、张季才。编辑人员:杨鹤斋(主编)、韩慨侠、赵靖之、孟目治、陈唯诫、孙毓荃、刘重轮、刘孟邻、仙维孝。
1956年1月,民盟陕西支部公布了经该月20日主任委员会办公会议批准签发的“《陕西盟讯》稿费暂行办法”。该办法共八条。对符合支付稿费的稿件类型、是否采用和计费标准进行了规定。其中第五条计费标准:“根据稿件性质内容,每千字暂定标准如下。(1)社论、导论、专题研究、短评等类文件:甲等三元,乙等二元。个人学习心得、工作经验、盟务报道、会议、批评、表扬、模范事例、资料等类文稿:甲等二元,乙等一元。”
在1955年10月“对于创办《陕西盟讯》的决定”的第四条关于组织稿源一项提出了“发挥群众力量,组织通讯小组”要求。1955年12月8日,民盟陕西省支部发布了编号为“函盟陕宣(55)字第118号”“关于组织《陕西盟讯》通讯小组工作”的函,函中提到:“遵照盟陕支(55)字第140号通知,组织了各支部通讯小组,并在十一月六日基层干部会议上,由宣教部李瘦枝部长对创办《陕西盟讯》的方针、任务及组织通讯小组或选定通讯员办法等都作了详尽的说明”“截止目前,已有四十六个基层组织选出了八十六名通讯员”。后附“中国民主同盟西安市各基层组织所选《陕西盟讯》通讯员名单清册”。我粗略统计了一下,首批86名通讯员中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26岁,平均年龄36.7岁。男性67名,女性19名,分别占比78%和22%;教育界盟员53名,占比62%,医疗届盟员7名,占比8%,政府职员14名,占比16%,其他界别12名,占比14%。在函末说明项中提到“凡各区、组通讯员在两人以上者,名册中第一人为通讯员小组组长”。
在我收购的陕西民盟其他档案中还发现了上述46个基层组织中包括西北大学支部、后宰门支部、长安区分部等7个支部的相关文件和印章,这七份文件已于去年底捐献给民盟上海市委。
发布时间: 2025-03-07 来源: 民盟上海市银行综合总支部 作者: 罗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