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朝海(1896年8月23日—1961年12月21日),字宗卿,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著名水产教育家、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他以“兴渔强海”为毕生追求,在动荡岁月中坚守教育初心,为中国水产教育事业的创立、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石,被誉为“中国水产教育的拓荒者”。
一、负笈求索:从热血青年到教育萌芽
侯朝海的教育之路始于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1912年,他考入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渔捞科,时值辛亥革命后的社会变革期,他积极投身革命,加入同盟会,在时代浪潮中埋下了“实业救国、教育兴邦”的种子。1918年,他以优异成绩被派往日本深造,先后在日本农商务省实习研究、中央气象台海洋气象部担任研究员,系统学习西方先进的水产与海洋科学知识,成为早期中国少有的兼具国际视野的水产专业人才。
1923年,侯朝海应陈嘉庚先生之邀,与冯立民、张柱尊等江苏省立水产学校(上海海洋大学前身)毕业生一同加入集美学校,协助创立水产科。陈嘉庚“造就渔业航业中坚人才”的办学理念与侯朝海的理想不谋而合,他们引入先进的教育体系,制定科学的课程规划,为集美水产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也成为他投身水产教育事业的起点。
二、开拓奠基:中国水产教育的拓荒者
1925年,侯朝海出任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校长,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教育生涯。在任期间,他突破性地联合渔业与海运界人士,创办了中国最早的航海专科与远洋渔业专科,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教育空白,为中国航海与远洋渔业培养了首批专业人才。这一创举,被视为中国近代水产教育体系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此后数十年,侯朝海历任国民政府农矿厅渔业技正、实业部渔业科长等职,即便在行政岗位上,仍笔耕不辍,1931年发表的《中央及各省应有之水产教育设施》,系统阐述了水产教育的战略意义,呼吁建立多层次的水产教育体系。他的前瞻性思考,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战火坚守:护持教育火种不灭
抗日战争爆发后,沿海地区水产学校相继停办,侯朝海痛心疾首,却从未放弃。1938年,他联合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校友会等各界力量,向国民政府提议在四川合川国立第二中学增设水产部,后独立为“国立四川水产职业学校”。这一举措,使水产教育在大后方得以延续,为战时及战后渔业复苏保存了珍贵的人才火种。抗战胜利后,侯朝海重返上海,任上海市立吴淞水产专科学校校长。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他四处奔走筹集经费,甚至将三年薪俸全部捐出用于复校。
四、薪火相传:为新中国培育水产栋梁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侯朝海临危不乱,组织校长联席会议,带领学生穿越封锁线撤离复兴岛,为新中国保留了一批水产骨干人才,成为中国水产教育史上的动人篇章。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上海水产专科学校副校长、上海水产学院副教务长兼海洋渔业系主任,始终深耕教学一线,编写《中国水产事业简史》等教材,构建了本土化的水产学科体系。1956年,侯朝海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民盟上海水产学院筹备小组组长,积极参与学校建设与民主协商,以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践行盟员使命,为新中国高等水产教育的规范化发展贡献力量。
五、精神永续:桃李芬芳照后人
侯朝海的一生,是“教育救国、科技兴渔”的生动注脚。他创办的航海与远洋渔业专科、推动的战时水产教育、参与建设的多所水产院校,构成了中国水产教育的骨架;他培养的学生遍布渔业、航海、科研一线,成为行业的中流砥柱。1989年,上海水产大学校友会成立“侯朝海奖学金基金会”,以他的名字命名奖项,激励后辈传承其“严谨治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从旧中国的风雨如晦到新中国的百废待兴,侯朝海始终以教育家的担当与智慧,在水产教育的沃土上深耕不辍。他是开拓者,在荒芜中播撒希望;是守护者,于战火中维系文脉;更是播种者,为中国水产事业培育了代代英才。他的事迹,不仅是一部个人奋斗史,更是中国近代水产教育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缩影,其精神如同灯塔,照亮着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征途。
发布时间: 2025-05-19 来源: 民盟上海海洋大学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