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成都市武侯区总支收藏着一份1962年8月民盟西安市委会发出的关于交通大学刘美荫教授的盟员转移组织关系介绍信,介绍信中写着“刘美荫(电机系小组)现因工作调到上海工学院,特函介绍,请予转移组织关系”,介绍信中还特别注明“该同志盟费交至3月份”,介绍信中还盖有“中国民主同盟交通大学支部委员会”的红色印章。
这份看似简单的、例行的盟员转移组织关系介绍信,其背后见证了我国教育史上的两件大事,一是“交大西迁”和上海工学院的创立。
刘美荫教授随交大西迁从上海到西安
刘美荫教授作为电工器材制造系教授迁往西安(图片来源网络)
1955年3月30日,高等教育部党组根据中央方针,向国务院周恩来总理上报《关于沿海城市高等学校1955年基本建设任务处理方案的报告》,提出缩减沿海城市高等学校发展规模、扩建内地学校的任务。报告涉及交通大学的内容有:一是将交通大学机械、电机等专业迁至西北设交通大学分校,准备在两三年内全部迁出;二是交通大学等校的电讯工程有关专业调出,在成都成立电讯工程学院;三是原计划成立的造船学院仍设在上海,暂借用交通大学的校舍进行招生教学。这是高教部党组报国务院决定交大西迁最早见于文字的一份报告。1955年4月初,高教部部务会议文件《1955年到1957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及新建学校计划(草案)》明确提出:“将交通大学内迁西安,于1955年在西安开始基本建设,自1956年起分批内迁,最大发展规模为12000人。”
1957年7月29日,交大党委最终通过“交通大学分设西安、上海两地,两部分为一个学校,一个系统,统一领导”的迁校新方案,并正式呈报高教部。为避免专业设置重复,8月4日高教部向国务院上报《关于交通大学迁校及上海、西安有关学校的调整方案的报告》,提出将上海造船学院和正在筹建的南洋工学院并入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将西北工学院的地质、采矿、纺织系和西北农学院的水利、土壤改良系以及西安动力学院的全部并入交通大学西安部分。
1959年6月2日,教育部给国务院专门报告,提出交大两部分在专业设置、师资设备方面均有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但碍于距离遥远,行政上不便继续实行统一管理,拟将两部分独立成为两个学校。7月3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
交大西迁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新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部署下的重大历史事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交大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全体交大人在西迁中胸怀大局,爱国为民,服从党和国家的安排闻风而动,服务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义无反顾,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把现代科学技术传播到祖国的每一寸山川大地。交大西迁孕育而成的西迁精神,为百廿年交大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值得代代交大人及全体中华学人珍视、传承和发扬。
《民盟西安市委会支部盟员转移组织关系介绍信 刘美荫》1962年8月(民盟成都市武侯区总支收藏)
刘美荫教授因工作调动从西安到上海
上海工学院成立于1960年9月30日,是上海工业大学的前身。1960年3月,上海市准备办一所工业师范院校,为8个工业局办的8所高等专科学校和一些国营大中型企业办的业余专科学校培养师资,取名“上海工业师范学院”。5月,11位华东师范大学应届毕业生来校报到,成为学校的第一批教师,当时成立了政教、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6个系。随后,又有20名应届毕业生来校,充实了师资力量。6月,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根据上海建设中国工业中心发展需要,决定创办一所地方性工业大学,为上海培养工业方面的高端技术人才,包括工业师资人才,这样就把原来筹办的工业师范学院改为办工科类大学。7月,院领导传达市委指示,上海工业师范学院改名为上海工学院,原先的6个系转为6个教研组。学校陆续从企业调来凌松年、翟为霖、席钧钦、徐善炽等一批高级工程师和工程师,从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上海其他高校调来吴逸民教授等一批骨干教师;同时,又获得了从外地调入100名骨干教师的名额,先后从清华大学请来了艾维超教授,从西安交通大学请来了陈光耀教授、刘美荫教授,从西北大学请来了沈石年教授、漆德瑶教授,从哈尔滨工业大学请来了李红教授,并从全国各地请来一批有经验的讲师;由此,形成了上海工学院建院初期的师资队伍。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魏文伯为学校题写了校名。
当时设有机械制造、电机工程、冶金工程、仪器仪表、无线电、数理6个系。
1972年,上海工学院被撤销,并入上海机械学院,原工学院院址成为上海机械学院总部。1979年恢复建制,正式成立上海工业大学,后被确立为上海市属重点大学。1994年5月27日,上海工业大学撤销建制,并入新组建的上海大学,原工大校址成为上海大学延长校区。
参考文献:
1、《四史学习教育之新中国史|从黄浦江畔到渭水之滨——交大西迁与“西迁精神”》
2、上海工学院百度百科资料
发布时间: 2024-07-22 来源: 民盟成都市武侯区总支 作者: 吴中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