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之根,在于人民。3月31日,名家、素人与《夜光杯》的编辑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齐聚一堂,召开“新民晚报《夜光杯》读者作者编者座谈会”,共话以文会友,载道化人,对《夜光杯》副刊的传承与发展展开座谈,并一同见证《夜光杯》新书《自有夜珠来:<夜光杯>美文征集佳作选粹》发布。创刊于1946年5月1日的《夜光杯》,将于今年迎来79岁的生日,它超越代际,将五光十色的思想,汇成和风细雨的人文润泽。
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嘉鸣在讲话中指出,《夜光杯》既是一个媒体平台,更是一个文化阵地,之所以能够自创办至今一直广受欢迎,成为上海文化一张闪亮的名片,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始终坚持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文化自觉。对《夜光杯》未来的发展,赵嘉鸣提出四点要求:一是坚持与时代共鸣,以观照新时代、反映新时代、讴歌新时代为己任,引领广大创作者以小切口描绘时代画卷,用一篇篇充满深情和思考的文字,为砥砺奋进新征程的亿万脚步注入更加坚毅蓬勃的力量;二是坚持与人民共情,永远同人民在一起,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更多承载着希望与梦想的美文佳作“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发扬“开门办报”优良传统,为老百姓打造更宽广的参与平台;三是坚持与城市共生,始终深深扎根这座城市,不断从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中汲取力量,传承好最海派的城市文脉,最江南的文化机理,为营造浓厚城市文化氛围、建设城市文明贡献一份独特又不可替代的力量;四是坚持与潮流共舞,改革创新是保持影响力的活力源泉,要深度融入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大局全局,把副刊的“慢”与融媒时代的“快”更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好内容好故事更快更准更广泛地触达受众,实现正能量与大流量的双向奔赴。
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在座谈会上指出,《夜光杯》现在也依然是一个纸质报纸的媒介,但同时也比较成功地实现了向着互联网、向着新的传播媒介的转型、迁徙,这一点难能可贵。面向未来,他期待《夜光杯》以更强的文化自觉,当仁不让承担起弘扬文学传统的使命。他说,《夜光杯》不仅仅是一期一期发好文章,而且要在新媒体时代将底蕴深厚、历史悠久的随笔、小品、杂文等传统弘扬光大,并且使它们成为在新时代、新的媒介条件下具有充分活力、具有充分的作者/读者基础的文类,让它们重新绽放光芒。这是一个很重要、很迫切也有很大发展空间的努力方向。最后,他说,《新民晚报》有一个非常好的传统——就是团结作者,同时对作者有很强的号召力,我也是《夜光杯》作者,我今后依然随时准备响应和服从《夜光杯》编辑的“马上催”。
不同代际作家谢冕、丁振海、张宝林、叶稚珊、梁晓声、吴霜、郭运德、吉狄马加、李泓冰、梁鸿鹰、刘汉俊、徐可、陈仓、乔叶、李晓东、陈佳勇、甫跃辉以及入选百篇优秀作品的《夜光杯》作者代表张艳、张志豪等参加了座谈会,他们畅所欲言。
上海盟员、作家陈仓的发言节选如下:
我的丈母娘是新民晚报最忠实的读者,几十年如一日,天天早晨起来,一杯茶,一副老花镜,一张新民晚报,这是她生活的标配。而且停留最多的版面,就是夜光杯。
大概是上海世博会召开前夕,某一天的晚餐,丈母娘主动炒了一盘腊肉,而且放了辣椒,没有放糖,完全是根据我的口味准备的。我正纳闷着呢,丈母娘说,今天新民晚报上的陈元喜,是不是你?
陈元喜是我的原名。原来,那天我的名字出现在新民晚报上,是获得了迎世博诗文大赛一等奖。
从那天起,我在丈母娘心中的地位噌噌上升。我一下子受到了鼓舞,所以就不停地写。从夜光杯起步,写到了全国各地的杂志,写出了一个鲁迅文学奖。
2022年,我来北京参加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返回上海的时候,一进小区,门口的保安,小区的邻居,儿子的同学,见到我都说:你真厉害,我们在电视上看到你了。原来,我的丈母娘在接送儿子上学的时候,趁机发动大家收看湖南卫视和北京卫视直播的颁奖典礼。
从此,我的书,丈母娘是推广大使,她总是在第一时间,把我的书赠送给她的亲戚朋友,而且骄傲地说:“我女婿是一个作家,他的文章上过新民晚报的夜光杯!”每次我的文章一上夜光杯,就能接到几个亲戚的电话。
如今,每天吃完晚饭,家里人就会把一盘水果放在我的书桌上,水果是削了皮的,是切成块的,上边还插着牙签。我已经过上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唯一要操心的,就是写作。
我认识不少夜光杯的朋友,其中有一位编辑,千方百计地联系到我,主动向我约稿。这在全国报纸副刊里是第一家,说明我们的夜光杯之所以办得这么好、读者如此忠诚,是有原因的。原因就是夜光杯的编辑,有水平,有情怀,有理想,有追求。
在传统媒体不景气、报纸副刊纷纷萎缩的大背景下,夜光杯编辑的这种精神特别珍贵,这恐怕是传统媒体无法被替代的光芒。
发布时间: 2025-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