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突显人民为本的思想情怀,坚持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方向,立意高远、针砭时弊,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无论从马恩经典作家提出文艺要歌颂“倔强的叱咤风云的革命的无产者”、鲁迅倡导“贫民文学”;或毛泽东提出“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群众服务”、邓小平提出“应当在描写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取得更丰硕的成果”,直至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提出“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虽所指的对象和表达的语汇有所不同,但人民情怀却是一致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结合当下具体文艺创作,这些论述具有很明确的现实针对性。
习近平还指出,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在他的讲话中反复强调“人民”,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人民行动继承和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习近平还提出 “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体现了他的人民主权意识,同样意味深长。既然人民群众是文艺作品的消费者,那么作品的好坏就应该由人民群众来评判。然而,在以往一个时期的文艺创作与文艺评价中,人民群众不仅很少有权力评判作品,同时文艺作品的创作与生产也很少将人民群众的需求考虑进去,导致人民群众长期以来只能被动地阅读和观看。“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文艺的评判权交还给人民,这是对人民群众欣赏能力的信任和肯定。这一重要论述,为文艺工作者的艺术创作提供了规范,也提高了人民群众在整个文艺活动中的地位和价值,增强了他们文艺创作活动的参与权与话语权。习近平还在讲话中提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将人民作为文艺评论的标准之一提出来,与“历史的、艺术的、美学的”并列而成为文艺评论的四个标准,就以具体的形式,确立了“人民”在文艺作品评论中的地位。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上,关于如何评判作品的好坏优劣,恩格斯较早提出了“美学的、历史的”标准,并且认为这两个标准是“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作为一种经典论述,这两个标准已深入人心,长期以来一直作为评价文艺作品的科学标准为评论界所广泛应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保留了这两个标准,又新提“人民”与“艺术”这两个标准,不仅体现出他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继承,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工作者留下了重要的阐释空间,他启迪我们去进一步认真思考“艺术”与“美学”标准的具体内涵,“历史”与“人民”的价值尺度等一系列重要的理论问题,最终将我们的理论研究引向深入。
我们都知道,早在1978年,经历过重重人生坎坷的民盟先贤费孝通先生就把视角转到了文化领域,并从文化的社会性和历史性的角度予以考虑,提出了“文化自觉”理论,给中国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敲响了警钟。文化自觉的意思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的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只有在认识和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和这个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的守则。我们也知道,70多年前,鲁迅先生就撰文发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今天,这个问题依然盘桓在我们的心头。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完全失去了自信。中国的文化自信缺乏更是渗透到物质、精神的各个领域。在费孝通先生80岁生日那天,他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来概括文化自觉的历程。他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的趋向,由此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定自己的位置。可以洞见的是,中国必然会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近年来文化工作的逐渐加力,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正在觉醒。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重提“文化自信”,内涵深刻。因为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它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我们有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还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所进行的文化创造。
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兴旺,文化必然兴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华文化正迎来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期。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这是对文艺工作者的殷切嘱托,也是对文艺工作者很高的要求。作为文艺理论工作者,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当努力践行总书记的讲话。在十九大正确路线的指引下,为文艺工作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应尽的力量。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思想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
发布时间: 2018-09-12 作者: 马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