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园地 >> 稿件

志合共携手,同心创伟业——交大民盟在各个历史时期对统一战线的贡献

  盛世华诞!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与民盟建盟80周年今年喜相逢!作为与共产党初心相同、荣辱与共的民主党派,作为统一战线的重要成员,同时也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建设分子、发展元素——交大民盟始终用心演绎着统一战线故事。

  从1946年交大民盟组织创建开始,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在《共同纲领》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的指导下,交大民盟逐渐成长为我国高校中极为活跃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并在国家政治生活、经济建设、文教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民盟上海交通大学委员会不断增强全体盟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积极开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民盟上海市委和上海交通大学党委的各项决议,承上启下、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立足于基层组织,开展群众教育路线,为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和中国梦的实现,为实现“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 安危与共、风雨同舟

  交大民盟组织建立于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第二年,即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不顾广大人民希望实现和平民主的意愿,悍然发动反共内战。中国人民刚刚从八年抗日苦难中解脱,却又卷入了国民党一手策划的这场残酷的斗争中。 中国共产党为了解放全中国,实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作为统一战线的重要力量,交大民盟组织坚决执行民盟中央秉持的“反对独裁、要求民主;反对内战、要求和平”的政治主张,积极投身于反内战、反独裁的革命斗争中,与中国共产党并肩作战,安危与共、风雨同舟。

  解放战争期间,上海的大学生盟员占有相当比例,是“民盟上海组织中最活跃、最有战斗力、斗争最坚决而卓有贡献的一个基层组织”(语出自时任民盟上海市支部组织部部长尚丁同志)。交大民盟小组的大学生盟员一直活跃在斗争前列,参加了1946年6月上海民盟组织的“反内战、要和平”游行、1947年5月上海爆发的“反饥饿、反内战”大规模学生运动,以及1948年6月上海爆发的“反美扶日”大游行等。行动之要,思想先行,除了参加公开反内战、反独裁的游行及运动外,交大民盟小组还联合上海其他高校大学生盟员,与中共党员一起编辑印发《学生通讯》,宣传进步思想、人物,介绍解放战争消息,在各学校秘密发行传播,最多时每期能发行5000多份,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作用,使《学生通讯》成为一个有力的宣传阵地。另外,交大民盟小组还经常配合民盟上海组织秘密印发宣传革命文件,如1949年1月3日,交大民盟小组将毛泽东主席为新华社写的1949年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几百份油印本从交通大学秘密转运出去,分发给上海盟员学习。

  解放前的交通大学教授盟员中,有一位最值得我们铭记的先贤,他便是交通大学26位革命烈士之一——郑太朴先生。

  太朴先生是民主进步人士的杰出代表。他从18岁始就投身于民主救国救民的革命中。1922年经蔡元培先生推荐留学德国,在德期间的革命运动中结识朱德、邓演达等革命家。1926年归国跟随邓演达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太朴先生便开始了不遗余力地反蒋斗争,参加组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今农工民主党前身)。1931年因叛徒告密被捕并被蒋介石判死刑,1932年1月在蒋介石第二次下野期间,宋庆龄、冯玉祥设法营救其出狱。1933年与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鲁迅等一起加入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参与营救被捕革命者的活动。1944年太朴先生赴重庆交通大学任教,同年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在抗战胜利返沪后,反内战、争和平的斗争更加艰辛与危险,太朴先生长期过着被反动派迫害的不安定生活,但他全然不顾个人安危,将生死置之度外。他曾说过,他的字典里并无‘死’这一个字。

  解放战争期间,太朴先生是交通大学学生运动及上海学生运动与上层民主人士联系的主要桥梁。他经常介绍民主人士如马寅初、施复亮、张絧伯、李平心等到交通大学演讲,传播进步思想、鼓舞学生斗志。当时大学生民主运动经费非常困难,太朴先生便四处奔波筹资,很多活动经费都是他从工商界或民主进步人士那里募捐得来的。太朴先生个人生活极其节俭,但当学生受困时,他却经常倾囊相助。他全力支持学生的爱国运动并多次设法营救受害学生使其脱险,他活跃于各种民主救国的组织活动中,经常与爱国人士联名发表宣言声讨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罪行。

  太朴先生待人极为谦逊和蔼,温和有加,然而面对反动派,却是大义凛然不可侵犯。其学问道德,皆为青年学生之楷模,极受学生推崇与爱戴。太朴先生博学多才,著作近20种,其中1931年译作牛顿名著《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一直到20世纪末都是国内唯一全译本,多次再版,对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49年1月,太朴先生应邀在从香港转赴北京参加新政协会议途中病逝,未能亲见新中国的成立,实在让人痛惜。1950年2月,上海市人民政府追认郑太朴为革命烈士, 何香凝亲笔书写了“郑太朴同志之墓”7个大字作为墓碑。

  不忘初心,铭记历史。2021年4月27日,交大民盟组织到杭州市南山革命烈士陵园祭奠太朴先生,以表达民盟对革命先烈的无限悼念与敬仰之情。斯人仙逝,风骨长存,太朴先生一生可谓追求民主与科学之典范,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永远珍藏并不断从中汲取营养。

  二、胸怀大局、艰苦创业

  新中国的成立,对于全国人民来讲是翻天覆地的大事,对于中国民主同盟来讲也是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根据民盟中央提出的“以大中城市为重点,以知识分子为中心发展新盟员”要求,上海民盟积极在交大发展盟员。据交通大学史料,1950年交通大学教师中有民盟成员2名。1952年2月28日,中国民主同盟上海市委直属交通大学小组成立,负责人为沈德滋、张滋伟、桑国光,当时有教师盟员19人。1956年交大已有盟员48人,民盟交大支部委员会成立,选举王绍先为第一届交通大学支部委员会主任委员,张世恩、蓝章夏、程宣为支部委员。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交通大学一共经历了两次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大调整。第一次是1952年开始的高校院系调整,第二次是1955年国务院决定交大迁往西安。交大盟员听党指挥跟党走,坚决服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需要,积极参与调整工作。盟员周同庆、沈德滋、王绍先就是这样一群胸怀大局、无私奉献盟员的代表。

  周同庆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学家,是我国最早从事光学、真空物理学的研究者之一。早年曾求学于清华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1933年归国后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和中央大学。1943年起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在交通大学任职期间,周先生亲自讲授普通物理学及原子物理课程,不论严寒酷暑,他总是坐在书桌前看书和写备课笔记。凡听过他的原子物理学课的学生,无不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周教授还带领教师们建立了原子物理实验室,至1948年实验室已具规模、闻名全国。1952年底全国院系调整,交通大学物理系部分人员并入复旦大学,当时组织要求他调入复旦大学,他二话没说,不但自己到了复旦大学,还将同一个研究团队的方俊鑫和蔡祖泉也带到复旦,开展电子管制作研究,填补了中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沈德滋是我国物理学界的老前辈,曾任上海市物理学会理事、顾问,《辞海》物理分科联合主编。1932年沈先生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随后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同年成为新成立的民盟上海市委直属交通大学小组负责人。1952年底全国院系调整,时任交大民盟负责人的沈先生为了提高干部文化,他先后被借调到华东干部补习班担任物理组组长和华东速成实验学校担任教务主任,毫无怨言地服从国家需要,履行为文教建设出力的义务。

  王绍先是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学教授。1942年王绍先从浙江大学电机系毕业并留校任教,1945年起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1952年3月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54年担任民盟交通大学小组组长。1955年交通大学响应国家号召西迁,时任交大民盟组织主委的王绍先,及其他盟员蔡颐年、王季梅、袁旦庆、许晋源、蓝章夏、程宣、张滋伟等,和交通大学1400多名教工以及近3000名学生怀着“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壮志豪情,主动放弃黄浦江畔大上海的优渥生活,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西去的列车,用实际行动彰显出“爱国、报国、兴国”的情怀,筑成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1956年底交通大学在册教师737人中,迁到西安的就有537人,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25人、讲师141人、助教358人,占教师总数70%,王绍先时为副教授中一员。王绍先为开创建设西安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作出了毕生贡献。1957年,电工器材制造系和电力工程系及其所有专业的大部分教职工及设备迁至西安,王绍先任电工器材制造系副系主任。由于电工器材制造系与电力工程系的各专业间学科互相渗透,关系甚为密切,为了使教学和科研更有机地配合,1958年10月这两个系合并为电机工程系,由钟兆琳任第一系主任,严峻任系主任,王绍先、蒋大宗先后任副系主任,设置以下六个专业:电机、电器、电气绝缘与电缆技术、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高电压技术、工业企业电气化,同时还设有二年制的发配电专修科;新建和扩建了六个专业实验室和电工原理、电工学两个基础课实验室,其规模和设施已相当完备,为教学科研提供良好的条件。

  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交通大学考察时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他勉励广大师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

  三、参政议政、服务社会

  作为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参政党的基层组织,民盟上海交通大学委员会始终贯彻着“奔走国是,关注民生”的优良传统,高度重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工作。广大盟员作为教育工作者,爱党爱国,积极关注国家的大政方针,为国家教育与科学研究事业而奉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同时贴近民众,深入了解社情民意,探索社会、生活问题之解,不断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献计献策。

  提起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不得不提民盟交大老主委、民盟中央原副主席张圣坤。洋山深水港的设计、规划和建设凝聚了张圣坤主委的心血和智慧。早在1998年上海市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张圣坤主委提交了题为《加快芦洋深水港的定位与建设,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早日形成》的大会发言。1999年,张圣坤主委又向全国政协提出内容相同的提案。这一提案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由此大小洋山开发建设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挂上了钩,成为一个热点议题,这一议题也得到了国家领导的关注和支持,使得洋山深水港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步入快车道。上海突飞猛进的发展,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有很大关系。2009年,民盟交大前主委吴冲锋在上海市政协作了《关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性选择》的发言,获得了上海市领导和与会代表的高度重视,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作出了前瞻性的贡献。

  除了奔走国是,关注民生也是交大民盟的优良传统。老盟员邵世明2009年上海市政协提案《建议“老年卡”改为“定额交通卡”》思老年人所思想老年人所想为老年人谋福利。前主委韩正之在2012年市政协大会关于《建议撒点胡椒面,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基础科研条件》的发言,建议为青年科研工作者提供较为宽松的科研环境,得到当时市委书记俞正声的肯定。姚雷主委2018年提出的《建议加速发展我国自主芳香疗法产业》的信息稿,得到民盟中央的高度重视并被采用。贺林院士针对大家对基因诊断、遗传咨询、遗传病治疗等医学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的现象,2017年提出了《紧跟时代步伐,从根本上解决遗传咨询师问题》的提案,获得有关方面的重视。2013年唐克轩盟员在《关于降低抗癌药物价格减轻广大癌症患者负担的建议》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得到领导的重视并深为民众叫好。

  长期以来,交大民盟一直号召全体盟员利用专业所长和科学文化知识,扎根基层、服务社会;面向西部,精准扶贫;承上启下,担当责任。爱心个人和团队不断涌现,他们甘心奉献的精神得到社会称颂。

  徐祖耀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材料科学家、教育家,一生治学严谨、孜孜不倦,是精勤不倦心怀大爱的榜样,是淡泊名利求报国之典范(上海市原市长徐匡迪语)。这么一位大科学家,生前却居住在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房间,生活节俭,生前却累计捐赠500余万元,用他的一生践行了淡泊名利与大爱无疆。盟员武霞敏是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副教授,她自幼左腿因小儿麻痹症而残疾,右腿又因长期过度受力导致股骨头坏死,却以单腿支撑坚守讲台35个春秋,40年来坚持义务一对一辅导数学累计超过5万多小时,帮助了600余户特殊困难家庭,谱写了一曲默默奉献的大爱之歌。

  根据国家提出的“精准扶贫”的理念,在民盟上海市委、上海交通大学党委统战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以芳香植物专家姚雷教授为首,交大民盟先后到达江西赣南、四川各地、甘肃酒泉、新疆伊犁、宁夏固原等革命老区及边远贫困地区,聚焦西部地区特有植物资源,开展了一系列科技和产业扶贫活动。

  面对2020年严峻的新冠疫情防控形势,交大民盟在开展“同舟共济、抗击疫情”过程中,坚守岗位,以不同形式积极作为,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爱心、贡献智慧、贡献力量,谱写了一首风雨同舟攻克时艰、共渡难关的抗疫诗篇。在盟中央和盟市委的倡议下,交大民盟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发动捐款捐物行动,累计149名盟员151人次捐款。盟员们在疫情期间发挥专业特长,集思广益,在科学防疫、全民战“疫”方面建言献策,包括副主委李卫东的“紧急提案”《建议上海率先建立“支援武汉抗击疫情医疗队轮岗制度”》,王恒安的社情民意《以公众健康和疾病传播为重点,向全民强调禁止捕获、销售、食用野生动物》,孙健的《多管齐下助力交通管控,保障“三返”期间疫情有限防控》等,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四、科教兴国、爱国荣校

  纵观历史沿革,交大民盟始终与中国共产党同呼吸同命运、风雨同舟、团结合作,共同致力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极发挥高校优势,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为祖国建设繁荣昌盛早日实现中国梦谱写新篇章。

  盟员徐祖耀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材料科学家,他出身名门,少有大志,在目睹旧中国饱受欺凌后立志“冶金强国”,并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的冶金事业。早在抗战后期,由于日军封锁,依靠进口供应的高速钢刀具亟待自制,徐祖耀被委任高速钢锻造的开发研究工作。他根据生产工人的经验,结合材料内部显微组织与性质的变化规律,解决了锻造开裂问题,1944年由合金钢厂(“28”兵工厂)正式投产。1945年徐祖耀完成论文《高速钢的锻造》并获得嘉奖。20世纪50年代,徐祖耀从事工具钢相变的研究,紧密结合热处理工艺的创新,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记录》和Scientia Sinica。鉴于热力学在材料科学中的重要作用,徐祖耀积极倡导材料热力学。1976—1977年,徐祖耀即使在病榻之上,也对马氏体相变热力学进行思索和计算,并在Fe-C合金的Ms温度热力学计算上取得了突破,1979年起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发表于《金属学报》、J.Materials Sci、Acta Metall,为国际学术界所接受。

  徐院士在相变热力学、马氏体和贝氏体相变等领域作出了卓越的学术贡献,潜心于材料科学研究与教学逾70个春秋,成果迭出,著作等身,是材料热力学研究和教材建设的倡导人和执行者。上海交通大学前党委书记姜斯宪评价徐祖耀院士是我国材料学界的骄傲,是爱国敬业的典范,是一位长期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的名师,他用自己的一生演绎了一名人民科学家和教育家的风范。

  盟员贺林院士是我国著名遗传生物学家。一生致力于遗传病研究,破解遗传界百年之谜。他的研究率先发现了IHH基因的3个点突变是致病的直接原因,并且与身高相关,破解了遗传界百年之谜,并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例以中国人姓氏“贺-赵缺陷症”命名的恒齿缺失的孟德尔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并成功地定位和克隆了该致病基因。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精神神经疾病样品库,建立了以中国研究者命名并得到同行认可的复杂性疾病基因组大数据分析算法。贺林院士多年来一直积极推动我国出生缺陷防治工作,成果显著,结合国情特点提出“百家姓”与药物开发相关性的新思路。在贺林院士的倡导下,2015年2月9日中国遗传学会遗传咨询分会在上海成立,为建立标准化和规范化的遗传咨询流程,培训遗传咨询师而不断贡献力量。从2009年起贺林院士带领上海交大本科生团队参赛了8次iGEM (美国麻省理工组织的一年一次的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摘取7枚金牌和1枚铜牌,为国人争光添彩。

  贺林院士早在20年前主编了《解码生命》(第一版),大幅度提升了国民对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认知水平,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20年贺林院士领衔再版《解码生命:从多视角看生命》,全面系统梳理了20年来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和技术进展,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和热爱生命科学。贺林院士用他一辈子的时间在做“解码生命”这样一件伟大的事,创造了上海交大历史的三项“第一”:第一个973首席科学家、第一篇Nature系列论文和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为上海交大“双一流”建设作出了特殊贡献。

  二位院士是交大民盟的一个缩影和科教兴国的典范,鉴于篇幅有限,交大民盟盟员的风采和科教兴国的例子不能一一列举。纵观历史各时期交大优秀杰出的知识分子盟员们,大都淡泊名利、大气谦和,专注自己的科研和教学事业,为祖国为人类为实现中国梦呕心沥血,贡献毕生的精力,这种品质必将铭记和影响着交大民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任何时期交大民盟爱党爱国,不忘合作初心,在推动社会进步中不断贡献着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志合共携手,同心创伟业。

发布时间: 2021-09-26 来源: 民盟上海交通大学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