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取消护工”以及“规范护工”的呼声多次出现在媒体头条,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大背景下,各大医院收紧人员流通后,这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我国老龄化、独子化日益加深,医疗和生活护理需求矛盾凸显。一方面护理离职率高,另一方面护工服务和管理规范性问题极为显著,这反映了我国护理体系亟待完善。”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市委副主委、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说道,这也是他今年两会提案的重心。
在朱同玉看来,目前我国医院的护理体系还不够健全,由生活护理、医疗护理、护理科学研究组成的多层次护理体系建设尚不完善。“由注册护士承担生活护理任务,不仅影响护理学科的专业性,增加护士离职率,更是降低护理人力资源使用的成本效益,也是对教育投入成本的极大浪费。”
然而,应需而生的护工却又陷入了很多尴尬局面——乱收费、争夺“患者”、超额陪护……这些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相关监管没有跟上,另一方面是因为护工群体本身教育水平和规范化培训不足。朱同玉指出:“目前,护工多为‘零经验上岗’,虽然多数第三方公司会为护工进行岗前培训,但依然存在培训效率低、效果差等不足,多数是走过场、形式化。培训内容也缺乏相关的监督检查。”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还是要完善护理员执业体系建设。”朱同玉认为,根据工作内容和职责不同,应将护理体系分为护理员、助理护理、医疗护理和护理科学研究等不同层次,不同层次教育各有侧重,并有职业上升通道,可有效降低护理离职率,提升执业荣誉感。同时,借鉴国际上“零陪护”的通用做法,将生活护理作为患者康复的一部分,纳入整体护理范畴,由医院统一管理,组建“技能混合(skill mix)”型护理队伍,形成“护理员-临床护士-研究型护士”的岗位体系,实现“生活照护-医疗护理-护理创新”的工作内涵匹配。
而为了培养具有专业素质的护理工作人员,朱同玉建议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医疗护理员”专业,建立系统、全面的培训体系,包括培训内容、培训课程、培养方式、考核方式等,招收未能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和具有小学及以上学历的待业人员进行短期培训(如3-6个月),完善医疗护理员的职业认证制度。
此外,医院的管理优化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应确立医疗护理员的最优配置水平并纳入医院考评体系,按医疗机构性质、不同专科床位数、患者自理程度、危重程度等需求确定不同专科护理员的合理配置标准,最大程度提高人力资源使用的成本效益、成本效果。”同时,朱同玉也指出目前医疗服务类收费明显偏低,尤其是护理收费,建议制定合理的护理价格体系,将生活护理的部分费用纳入医保体系,由社会和家庭合理分摊费用。
发布时间: 2022-03-02 来源: 民盟市委宣传部 作者: 王斯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