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年央视春晚、第一届上海电视节、第一个影视节目交易市场、第一场选秀比赛、第一批个体文艺明星……盟员记者俞亮鑫用手中的笔书刻下时代的脚印。1980年成为记者,近40年笔耕不辍,他记录了上海发展的一个个“第一”,见证了文化事业的一幕幕“巨变”。
俞亮鑫1988年1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任民盟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政协常委,建言献策发声为民。作为新民晚报首席记者、高级记者,他铁肩妙笔书写时代,捧得新闻界最高奖项——中国长江韬奋奖,还曾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第二届范长江新闻提名奖、上海市十佳新闻工作者和上海长江韬奋奖和上海市劳动模范等荣誉。2009年,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市新闻学会、上海文新报业集团、新民晚报等共同为他举行了“做一流记者写一流作品——俞亮鑫新闻作品研讨会”。
飞燕报春,领风气之先
1980年夏,26岁的俞亮鑫从上海戏剧学院文学系编剧专业毕业,参与新民晚报的复刊筹备。正值改革开放之初,新旧观念与思潮不断碰撞,新民晚报“宣传政策,传播知识,移风易俗,丰富生活”的编辑方针、“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办报宗旨,融入他的每一篇报道。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当新风吹入市民生活,不同声音也从各方袭来。交谊舞,被认为“搂搂抱抱有伤大雅”,通俗音乐,被称作“靡靡之音不堪入耳”,知名歌手王洁实、谢莉斯大叹苦经,二人虽已加入中国电影家协会,却不在中国音乐家协会,希望摆脱冷落局面。
“轻音乐、交谊舞都是非常受市民欢迎的平民艺术,何以一提起就让人抬不起头?”俞亮鑫频频撰文,为这些新艺术、新潮流“鸣不平”。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举办时装模特大赛,许多人嗤之以鼻,甚至认为“伤风败俗”,但俞亮鑫视之为“展示美”,不但报道比赛,而且专访选手,成为主流媒体对模特表演的最早肯定。
文化记者的一支妙笔,既是审美与娱乐,亦是教化与感染,弘扬与追求真善美。1987年,沪剧名家杨飞飞在上海法制文艺会演中,与身陷囹圄的儿子表演沪剧《金桥》。这是整台晚会最后一个节目,许多记者已经提早离开,只有俞亮鑫坚持看完,面对母子同台唱戏,他立刻想到,这是沪剧名家不顾“家丑”,现身说法普及法制知识,以拯救更多失足青年。
在这篇《杨飞飞隔窗与儿子同台唱戏》结尾,他写道:“当她和儿子隔着铁窗唱道‘恨不得一刀斩断母子情;可是你,千错万错毕竟是我亲身养……’时,杨飞飞和儿子失声痛哭,在场的乐队和管教人员也无不垂泪。”于无声处引导道德与法规,这篇报道荣获当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文化之都,跨越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社会经济逐步发展,市民文化生活日渐丰富。如果说,央视投拍《西游记》《红楼梦》开启国产电视剧的第一个高峰,那上海出品的《上海一家人》《孽债》无疑掀起了又一个收视高潮。
“从萧条中走出来的文艺作品,呈现井喷式爆发,诞生了一大批精品力作。”俞亮鑫回忆,1986年上海电视节应运而生,成为中国第一个国际性电视节,它以影像方式为观众打开“世界之窗”,也向全球讲述“中国故事”。
上世纪80年代末,越来越多的高楼阻隔了市区电视信号,荧屏时常“雪花飘飘”,一座全新电视塔成为民生所盼。1988年,经国内外专家论证和评选,华东建筑设计院的“东方明珠”令人期待:“采用最先进的设计理念,建造百年后都不会让人后悔的电视塔。”
对这一桩民生实事、文化大事,俞亮鑫进行长期跟踪和报道,直至1995年5月1日,《新民晚报》头版刊登了他采写的《“东方明珠”今日开播》。随后,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文化广场、中华艺术宫……一系列文化地标相继落成,俞亮鑫亲历了这些上海文化设施的布局完善。
进入新世纪,上海更是走上世界舞台。2002年12月3日,世界展览局在摩纳哥蒙特卡洛宣布,上海获得2010年世博会主办权。当晚,俞亮鑫在南京路步行街世纪广场进行报道,与4000名市民一同见证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在庆祝申博的联欢晚会上,直播镜头还捕捉到了我因激动,滚落的两行热泪。”
2010年上海世博会,俞亮鑫更是倾情投入,从开闭幕式到主题馆日,不错过一场重大活动,通宵达旦采访写稿,累到喉咙沙哑、血压升高,只为“秀一个上海给世界”。
网络时代,铁肩担道义
新时期,网络媒体风起云涌,信息爆炸、肆意炒作、新闻虚假等现象随之而来。俞亮鑫坦言,传播变革确实让他感到“难以招架”,但行业乱象又让他“拍案而起”:“与年轻记者相比,体力虽有不足,但我的文化积累、理性思考、社会人脉、采访经验、价值判断等都是优势。”
2008年10月,著名导演谢晋病逝,却受网络大V诬陷,一时流言四起,网上点击率高达数千万,社会影响恶劣,然而谢晋家人当时深陷悲痛,无力回击。
“谢导是上海文化标志性人物,是中国电影的一面旗帜,绝不会做那种事。如不及时澄清,将对社会舆论、价值观念产生严重冲击。”与谢晋熟识多年,俞亮鑫深知其人品,决心打破沉默,与网络谣言宣战。他采访文艺界、联系法律界,写下《岂容“脏水”泼向人民艺术家》,报道在海内外强烈震动,引发300多家媒体转载。
在各界声援下,经法律诉讼,俞亮鑫不仅为谢晋导演讨回公道清白,也打赢了一场反击谣言的经典战役。谢晋夫人徐大雯亲临报社送来锦旗,上书“晚报铁肩担道义,记者挥毫扬正气”。
2008年汶川地震,俞亮鑫积极报道上海的赈灾义演,第二天就写下《捐款捐物赈灾义演 我们义不容辞——演艺明星情系汶川地震灾区》报道,这是全国第一篇对震后演艺界全面综述的报道。不仅如此,他还深入四川灾区采访,并多次为灾民捐款,是新民晚报社捐款最多的记者之一。
“记者不仅记录时代,而且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在新民晚报近40年,俞亮鑫采写2万多篇报道,发表超过1600万字,是坚守一线最久、写稿数量最多、得奖频次最高的记者,2014年捧得中国新闻工作者最高奖——长江韬奋奖。
红色资源,展城市精神
位于南昌路的老渔阳里2号,门口挂有“陈独秀故居”“《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市级文物保护铭牌,但更重要的历史意义却鲜为人知:中共“一大”的筹备处和“一大”期间的“秘书处”,孕育中国共产党的“十月怀胎”之地。
2018年,老渔阳里2号被列入革命遗址保护项目,恢复为红色纪念场馆,这与俞亮鑫的多年坚持密不可分。早在2016年上海两会,作为政协委员,俞亮鑫就提交《关于重视渔阳里旧址以迎接建党百年的建议》,呼吁“将老渔阳里2号作为重点革命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并进行红色资源的开发”。
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关注上海的红色资源。在采访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时,他发现其在全国影响力式微,有些年轻人甚至不知“党的诞生地”在上海。怀着责任心与使命感,2015年他与几位市政协委员联名递交提案,提出尽早建立“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扩建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弘扬本市红色文化等建言,并在当年市政协会议上作专题发言。
掷地有声的提案与发言,得到高度重视和积极回应:2016年,中共一大会址扩容升级,展览面积从450平方米扩至1000平方米;同年,上海实施“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传承红色基因,让光荣之城的形象与精神深入人心。
在俞亮鑫看来,上海是“党的诞生地”无可争议,但很多红色旧址“淹没”在高楼大厦中,如果不重视、不挖掘、不传承,就可能“随风飘散”,无论是作为文化记者还是政协委员,他都有责任让更多人关注这个议题:“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红色文化是这座城市的精神与灵魂。”
俞亮鑫寄语“上海文化”
上海正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作为一名文化记者,身在这座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城市,能够用笔记录并见证这历史性的巨变,可谓是生逢其时,非常荣幸。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催人奋进的新时代,新时代一定会有新的担当、新的作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也一定会在上海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写下新的辉煌、新的篇章。我希望年轻记者不要辜负这个时代,好好用笔、用电脑、用镜头、用影像书写好这个充满希望的新时代。
发布时间: 2019-01-09 作者: 新民晚报时政新闻中心首席记者范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