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 稿件

许承先谈话剧:百花齐放、生意盎然的40年

  国家一级演员许承先,1983年7月加入民盟,曾出演话剧《家客》《霓虹灯下的哨兵》《巍巍昆仑》《意外来客》《原告证人》《无人生还》《去年冬天》《黑衣女人》《商鞅》《牛虻》《于无声处》《浮士德》等,荣获上海首届戏剧节表演奖、第二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男主角奖、第十六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奖”男主角奖、第二届“中国话剧金狮奖”、1994年“宝钢高雅艺术奖”、纪念话剧九十周年新剧目展演表演奖、第二届“佐临话剧艺术奖”最佳配角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发的《优秀话剧艺术工作者荣誉称号》证书。

WDCM上传图片

  改革开放40年沧桑巨变、硕果累累,作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一名退休演员,我真切地体会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深刻变化,也着实从中受益良多。我今年74岁,迄今为止我已经退休有整整14年了,尽管过去了那么多年,但我感到工作上还要比以前更加地忙碌充实。回顾与戏剧这超过半世纪的缘分,往事历历在目,心中感想纷涌。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当然也将我为之奋斗一生的戏剧事业变得愈加蓬勃繁荣、生机盎然。这种积极的变化体现在方方面面,我主要想从下面的三个方面和大家谈谈:

戏剧市场之变

  改革开放使我国从计划经济逐步过渡到了市场经济,人们消费水平的提升也使得戏剧市场不断地扩大繁荣。记得改革开放前夕,我们要演一个戏,心理负担是很重的,不是怕见观众,而是怕没有观众。所以每一次我们有演出要推出,我们的演出部门就很紧张忙碌,要想尽办法去推销票子,不仅要联系普通观众的散票,还要和单位谈包场。我们演员也要拿着票子到各个大学里面去推销学生票、优惠票,那段时间真的是过得比较艰难。

  改革开放以后,市场上面的文艺活动非常丰富,卡拉OK、高尔夫等等各类新颖有趣的娱乐活动都涌现出来了,这样一来进剧场来看戏的观众就更少了,我们面对的竞争压力非常大,所以那段时间大家也是非常地不容易,甚至于到了月底连工资都发不出来的地步。

WDCM上传图片

  当时我们的单位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就决定还是要进行改革,领导们也在讨论我们人艺怎么改革,是像有些单位一样在剧院里盖职工宿舍,分给每个职工,还是盖剧场、排练场。经过一个阶段的讨论以后,大家认为我们作为一个话剧院需要一个阵地,我们不能把这个阵地给扔掉,所以我们大家一致同意盖剧场和排练厅,要有我们自己一席战斗的地方。我感觉到当时的这个决策对我们现在的话剧艺术中心来讲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决策,我们的大楼盖起来了,剧场有了三个,两个小剧场一个大剧场,然后还有了好几个排练厅,这样一来我们就一步接一步地拥有了自己的阵地,也就可以去培养我们的观众了。

  自从大楼建起来以后,通过我们话剧人自己的努力,话剧中心每年推出来的戏从过去一年三五部到现在一年几十部,有的戏甚至是演了十多年仍长盛不衰,每年观众还很踊跃。十年前看我们戏的观众现在年纪大了,他们的孩子现在又来看我们的戏。改革开放后这几十年的变化,对于我们话剧人来讲是莫大的支持,莫大的安慰,也激励着我们在今后更好地拿话剧的武器为观众服务。

戏剧门类之变

  这些年我也参与过一些和改革开放有关的演出,比如《魂系何方》。当年正值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我们的编剧刘师征写了这样一部讲述浦东开发开放的戏,演出地点就在上海。当时的朱镕基市长曾过来看过我们的演出,他认为这部戏反映改革开放非常贴切,之后我们还带着这部戏去北京汇报演出,我因为在这部戏中饰演老干部张一清还得了白玉兰奖。此外还有一些反映公检法的戏,也是关于改革的问题,比如《枫叶红了》。这些戏从政治上来讲都是为了改革开放而排练演出的,而且都取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

WDCM上传图片

  当然这些年我也不仅仅只演了与改革开放有关的剧目,我们的话剧在改革的过程中品种也越来越多样化,都不局限于一些本土的、普通的话剧创作了,它变得越来越丰富,有肢体剧,有音乐剧,也有一些外国名著改编的。我们话剧中心每年都要排一部世界名著,我参加过的一部戏就是《万尼亚舅舅》,这部戏已经演了好几年了,给观众也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还排了一些外国常年演出的文艺方面的戏,譬如《无人生还》《原告证人》《蛛网》等,丰富了演出的内容,观众也非常积极地捧场。

  以前我们安福路这一条街,马路这边是我们人艺,马路对面是青年话剧团,都很清静没有什么人,到了晚上就更安静了,连车子都没有。现在再看看我们安福路,这条就是我们话剧的路,凡是在上海要看话剧的都知道有一条安福路。这条安福路也随着我们话剧艺术中心的发展,演出场次越来越多,观众越来越多,周边也全都发展起来了,而且开的都是一些很高级的商店,吸引了很多这一方面的观众和游客,所以这也是我们改革的一个成果。

戏剧内容之变

  我们还排过一部和改革有关的剧目就是《商鞅》,从1995年两个院团合并开始排练,一直到现在已经有23年了。我们还参加了很多演出,几次到北京汇报演出、出国演出等等,这个戏也得了很多的奖。

WDCM上传图片

  其实当年排这部戏的时候还是有一些担心的,因为商鞅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是下场并不好,所以去北京演出的时候,我们还有些担心。原来的朱镕基市长带着全家来看这个戏,并表明了他的态度,他说我们这个戏虽然结尾很悲惨,但它还是一种积极的改革。他对这个戏的肯定,一下子让大家安心多了,对这个戏也定下了一个基调,所以我们也就更大胆地去演这个戏了。之后每年到北京演出,每每收获专家观众的好评。

  《商鞅》的演出23年光阴里一直长盛不衰,演员也一茬一茬地换了好几轮,每一次我们陈薪伊导演都是像对待一个新戏一样去要求大家。可以说《商鞅》的排练场是一个非常严谨的排练场,就在排练的时候演员也得拿出在舞台上的感情和力度来进行表现,所以这个戏在排练的时候是非常非常累的。到了2008年,因为老演员都演不动了,就换了一批年轻的演员来演。对于年轻演员,陈导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它的表现力都要达到陈导的要求。很多年轻演员排戏的时候都流泪流汗,甚至流血,都很努力。所以凡是到《商鞅》剧组来,他们都像脱胎换骨一样。《商鞅》这部戏它不仅反映了一个改革的问题,也锻炼了一批年轻演员,现在我们的年轻演员无论到哪儿去演出,反响也都非常强烈。

WDCM上传图片

  我从2000年开始进入《商鞅》剧组,一直到现在,每年参加演出的时候我都会跟着一起去。原先我在里面饰演景监,但是后来陈导为了照顾我,让我去演魏王,他说“你年纪大了,演景监演不动了,那么就演魏王,魏王的戏少一点”。这样又演了几年,到2018年,我们换上去的景监因为有其他的工作,陈导又重新让我回来,我就“返老还童”回去演景监了。所以虽然这个戏每一年都在演,但是每一次排练陈导都会有新的要求,因为她要随着这个时代的变迁,不断有新的内容加进去,或者经过这些年的演出她有许多新的体会,不停地在进行调整。所以对我们演员来讲,每一年都有一些新的变化。

  通过改革开放给我们话剧事业带来了新的生命、新的力量、新的活力,使我们的话剧事业能够像百花一样齐放,盛开出更多美丽灿烂的文艺作品奉献给广大喜爱话剧的观众。这是我的一个很深的体会。另外,我希望把我们的话剧事业很好地发展下去,年轻的朋友要努力努力再努力,因为这个事业能够把我们生活中很多美好的东西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更多人了解我们国家,通过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使我们的国家一天一天地更强大。所以年轻人,重担就落在你们身上了,希望你们能够把我们的话剧事业再推上新的高潮!

发布时间: 2019-01-09 作者: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王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