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风起正清明,在这个春祭的节日来临之际,我们一起追思在上海牺牲的那些民盟英烈。他们为民族的独立解放而英勇奋斗,为国家的民主进步奔走呼号。在黎明前的黑暗时刻,面对国民党的反动独裁统治,民盟先烈们并没有畏惧,反而更加坚定地与中共携手合作,不少盟员因此先后被捕,壮烈牺牲。他们的英勇事迹可歌可泣,他们的献身精神值得传承。
黄竞武(1903—1949)
黄竞武是黄炎培先生次子,毕生致力于反内战、求团结的爱国民主运动。抗战胜利后,黄竞武返回上海,他以民盟、民建委员的双重身份,积极进行反内战、求民主的爱国进步运动。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逼近上海。24日,黄炎培在北平通过电台对上海人民广播,呼吁上海人民配合人民解放军,迎接解放。作为黄炎培的儿子,黄竞武的处境更为困难,许多同志劝他赶快离沪,但他仍以革命工作为重,坚持留在上海。他说:“绝不能因个人安危而使工作陷于停顿。越是紧要关头,越要坚守岗位。”他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却积极营救了尚丁、陈仁炳等爱国民主人士,使他们脱离危险。
5月12日,黄竞武刚走进中央银行404办公室,就被早已埋伏在四周的国民党保密局的特务绑架,蒙上眼睛,押上警备车而去,从此不知下落。上海一解放,民建会发动大家到处寻找,最后在南市南车站路190号原国防部保密局旧址,掘得烈士遗骸,尸体口目洞穿,手足残断,指甲俱脱,惨不忍睹。后来获悉,黄竞武在遭特务审讯时,受尽酷刑,却始终坚贞不屈,于5月17日深夜从监狱押出,被活埋而遇害,时年47岁。
其父黄炎培在纪念文章中写道:“竞武!你死了,倘若你预知死后八天,上海六百万市民便得解放,全中国四万万七千万人民将先后得到解放,竞武!你虽死得惨,也可以安心了。”上海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追认黄竞武为革命烈士,黄竞武的忠骸安葬在他的家乡川沙烈士公墓。
曾伟(1912—1949)
曾伟,又名曾天斛,毕生致力于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事业,坚持抗战,追求民主和进步。新中国成立后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1949年3月29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前夕,曾伟舍弃了自己的美满家庭,取道广州飞赴上海为革命添一份力量。抵达上海后,没有接风,没有寒暄,甚至顾不上找落脚的住处,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安排了恢复党组织、配合中共上海局做好策反、宣传、护厂护校、团结爱国民主人士等工作。
4月5日,刘启纶来沪与曾伟、虞键、申葆文等人在山阴路恒盛里47号研究策动芜湖、太湖地区国民党军队起义一事,不幸被国民党军警抓获。被捕后,曾伟立即销毁了随身携带的文件,保全了上海、广东等地的党组织。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始终坚强不屈,神态自若,在狱中读书、唱歌,安慰、鼓励狱友同志坚持斗争。5月21日,曾伟和虞键、刘启纶等人一起被押往宋公园(今闸北公园)刑场,壮烈牺牲。他实现了自己在1945年写下的誓言:“为中国人民利益与社会主义的前途,我不怕困难与牺牲,奋斗到底!”把仅37岁的宝贵生命献给了壮丽的人民解放事业。
赵寿先(1923—1948)
赵寿先,又名赵毅、刘志宏,革命烈士,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学生运动领袖、民主革命战士。积极组织、参加进步学生运动和革命斗争,发起成立中大“工社”、“新青联”等青年学生组织,推动“五?二〇”学生大游行。
1945年,赵寿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密切配合新青社开展学生运动。1947年,赵寿先经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简称“新青联”)主任委员,积极配合地下学联开展活动。
1948年9月,上海利群书报社从香港订购的一批进步书刊在海关被上海警备司令部稽查处查获,并由此顺藤摸瓜株连到上海地下学联的秘密发行点黄河书店,从而暴露了新青联的组织和成员。10月31日清晨,特务在侦悉赵寿先的住址后将他逮捕。
特务抓到了化名为刘志宏的赵寿先,却没有想到,他悄悄把眼镜的镜片掰成两半,吞进腹中,以致喉舌被割,鲜血淋漓。赵寿先被送进监狱医院,但特务不等他痊愈,就把他押回到特务机关,并进行酷刑逼供。赵寿先保持了崇高的革命气节,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始终没有屈服。他在传给好友的一张纸条上写着:“我被捕,受酷刑,一度自杀未果,恐续受刑,生死未卜,无畏,望勇敢生活,我没有了泪,只有满腔怒火。”
在牺牲的前夕,赵寿先拖着伤痕累累的身子爬到难友小周身边,说:“革命的道路不是平坦的,总会遇到坎坷,你转告同志们吧,不要灰心,不要急躁,要经得起考验,要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前进。”小周含着眼泪问:“可是您自己呢?”“特务给了我两条路,一条是毁灭,一条是投降。我选择前一条路,你要设法转告难友,把一切‘罪责’统统推到我一人身上,要争取让更多的人活下来,继续工作。”次日凌晨,赵寿先趁着看守的特务不备的一瞬间,从三楼窗口纵身跳出,壮烈牺牲,时年仅25岁。
郭莽西(1910—1949)
郭莽西,著名教育工作者,爱国民主人士。他以笔为刀,积极宣传民主进步思想,支持思想进步的青年学生参加革命,投身到救国救民的时代浪潮中。
博学多才的郭莽西曾在多所大学任教,在讲课时针砭时弊,痛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批评国民党政府的腐败统治,向往中共领导下的革命圣地延安。抗战胜利后,他加入民盟,积极从事策反运动。
1949年春,为迎接上海解放,郭莽西写了一篇《告上海同胞书》,号召市民保护好大上海,迎接解放。这引起了国民党特务的极度恐慌和仇恨,5月10日,特务对郭莽西实施抓捕并秘密关押在黄浦警察局。从被捕到牺牲的短短10天中,郭莽西遭6次提审,多则10小时。面对敌人心狠手辣和变本加厉的酷刑,他痛快淋漓地揭露黑暗,痛斥反动势力,显示了一位革命者的大义凛然。他想方设法保护被捕的曾伟等同志,最终于闸北宋公园英勇就义。
林绍禹(1926—1949)
林绍禹从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通过父亲的关系,参加了国民党海军。期间,林绍禹读了不少进步书刊,又目睹国民党派打内战和残酷压迫人民的种种罪行,思想上日益进步,终于在1948年参加了中国民主同盟。
1949年初,林绍禹参加了“重庆号”起义的准备工作。当时,他在“重庆号”上任军需官,与士兵武定国等人经常联系。他们大都是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生,具有一定的军事经验,懂得战术,与地下党有联系,起义时的部分行动计划和有些措施就是由他们提出并付诸实践的,是起义中的一股重要力量。“重庆号”原定起义日期由于种种原因突然更改,提前于2月25日举行。此时适逢林绍禹上岸回家,未能赶回军舰。“重庆号”军舰起义后,他在南京遭到国民党逮捕,以后又辗转押到上海,在江湾就义。林绍禹烈士是“重庆号”起义唯一牺牲的人,年仅23岁,他将青春与生命献给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
人民的幸福是对烈士们最大的告慰,不懈的奋斗是对烈士们最好的纪念。清明之际,追思这些在上海牺牲的民盟英烈,使我们铭记历史,坚守盟魂,秉持盟格,不忧于时,不惑于史,不惧于行。(文章内容摘自《沪盟先贤》)
发布时间: 2019-04-05 来源: 《沪盟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