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2021上海两会 >> 稿件

两会声音丨人民城市人民建,代表委员如是说

  上海城市建设和发展战略,一直以来都是“两会”的热点议题。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如何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盟员代表委员们在“两会”现场各抒己见。

  如何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

  市人大代表、上海市天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姚海嵩提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实现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应着眼于为区域、国家乃至全球贡献的科技创新法治治理体系的“上海模式”。建议组建长三角(上海)科创法律和伦理治理“智库”,设立引导研究基金项目,积极引导研究成果转化,提升“向善”科创营商环境。

  市人大代表、上海辞书出版社副总编陈崎说,长三角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造就了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业绩突出的专业技术人才。目前,本市已经建立了高级职称申报“直通车”制度,建议进一步完善各专业条线职称申报和评定细则,联合长三角地区同行业职称事务主管机构协商确定职称评定标准与方案。

  市政协委员、复旦大学化学系、生物医学研究院双聘教授张祥民,也关注人才引领发展战略。他提出,要突破留人、用人瓶颈,扩大基础研究人员的储备规模;加大基础研究项目配套资金的比例和范围,资助基础研究人才储备计划;鼓励科技企业出资,与政府联合设立研究计划支持基础研究。

  市政协委员、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柏国强,关注到长三角区域的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和联防联控。他建议,一是加快铁路基础设施建设,改良铁路运输装备;二是改良铁路定价机制,提高铁路运输市场竞争力;三是推进港口多式联运发展,加强区域港口合作;四是深化道路货运行业治理,实现公路运输提效减排。此外,他还提出,利用上海技术创新和高端制造的优势,把绿色环保产业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发展方向加以培育,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市政协委员、东华大学研究院时尚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瑾说,“十四五”时期,高品质体育用品消费需求将持续增长,上海要成为全球体育消费中心不仅要具备全球体育高端资源要素配置功能,更要成为体育用品自主创新和科技转化的策源地,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计,催生出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满足体育用品消费市场的新需求,才能形成体育消费内循环的中心节点,体育产业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建议支持本土体育用品企业应用新技术新设计,加速体育科技成果转化。

  如何更好地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

  市人大代表、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会长郑惠强指出,城市数字化转型要面向社会领域,突出社会属性,特别要关注“数字弱势群体”。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目标是实现“数字包容”,而不是加剧“数字鸿沟”。他建议,一是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老年数字鸿沟社会支持体系,逐步缩小老年群体和年轻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二是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三是完善相应法律法规,为保护老年人的个人信息安全提供法治保障。

  市人大代表、上海大学期刊社社长秦钠说,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人民币跨境使用的首发城市之一和全球最大的国际贸易口岸城市,是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但数字货币在上海大范围推广和应用之前,仍然有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出台、数字货币流通环境单一等问题亟待解决。建议通过立法形式确认数字货币的合法地位,加大上海市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积极推动在上海设立以区块链为底层技术的跨境支付系统试点,实行跨境人民币数字化。

  市人大代表、浦东新区金高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施政提出,城市管理中的数据应用既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底层站位。一是数据应用的算法逻辑应当从需求侧考虑,确定有效可行的考核指标。二是数字化城市的管理要兼顾精准度和冗余度,以适配上海作为一个全球城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三是数字化城市的管理要跳出单一的因果关系,用多因子系统分析的方法寻找解决方案,真正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市政协常委、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就城市治理数字化提出建议:各个政府部门需要进一步提升服务意识,仔细梳理服务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对上述环节进行甄别,确定其是否可能通过数字化技术予以改进;对于有望通过数字化提高办事效率的环节进行综合评估,优先选择重要性突出、成本相对较低的环节纳入数字化改造项目,以此不断提升上海的城市治理的数字化水平。

  市政协委员、上海电力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教授刘刚表示,能源和数据中心是“新基建”要发展的两大重要板块。建议通过打造城市能源数据中心,汇聚政府、社会、企业和用户信息,实现数据的跨部门共享,打破区域分隔,实现数据集成;数据中心可以选择公开部分数据供各高校进行使用与研究,深挖数据中所包含的信息;构建特殊的数据管理专家体系,促进管理提升。

  市政协委员、同济大学附属存志学校校长徐翔指出,随着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全面深化,城市运行已高度依赖于信息网络。建议相关部门针对公安网安部门急需的巡查执法、数据鉴定、安全管控、案件侦办等人才,探索落实高水平特殊人才招录及相关配套政;按照信息化发展与安全建设同步开展原则,公安警用接口覆盖与本市基础信息网络升级“资金、接口、建设”同步实施;在资金保障上,重点进行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的智能化、实战化应用功能开发。

  如何绘制“五个新城”的画卷?

  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市政府参事沈志刚建议,在新城规划中重视面向产业布局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制定扶持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在自有土地上建设员工公寓,以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条件吸引企业来沪设厂,吸引海内外年轻人来沪就业创业。一是在制订新城规划时应重点考虑产业发展对住房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规划建设面向产业就业群体的公共租赁住房。二是对上海目前的产业布局情况作全面调研,根据需求有序建设一批面向特定园区特定企业的公共租赁住房。三是用好中央政策,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在自有闲置土地上建设员工公寓。

  市人大代表、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上海汽轮机厂高级工程师张海燕说,对标长三角区域的各大城市,五个新城在区域发展的独立性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上,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目前五个新城地铁和高速公路的覆盖率远低于中心城区,建议加快推进配套的公共交通运输服务。其次进一步提高企业落户优惠政策,完善公租房管理制度,鼓励市级医疗机构在新城建立分院,着力发展基础教育,加快资源的流动性。

  市人大代表、上海建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星增提出,为更好地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作用,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推动上海高校应届毕业生的直接落户,对临港新片区来说尤其如此。建议一是对临港5所高校的应届生实行直接落户临港的政策,以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学生留在临港,为新片区建设贡献力量;二是探索实施“临港户口”政策;三是分类有序推进试点工作,优先对5所高校当中符合产业急需的优秀毕业生中推行直接落户政策试点。

  市人大代表、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平瑛,也关注到新城高端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是一个重要来源,但也要重视发挥高等教育资源的人才培养功能。通过产、学、研深度合作,既可以培养出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又可以促进产业相关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建议:一是发挥区域内高校学科优势,结合新城主导产业发展需求,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二是企业与研究院、高校深度合作,开展科技攻关与定向培养高端人才。高校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依托新城内高新企业,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平台。三是加大对高校基础研究的投入,重点解决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瓶颈。

  市政协委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健康与养老研究室主任胡苏云提出,在新城发展中,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是难点。为此建议,五大新城产城融合要有通盘考虑。第一,五大新城既要有各自规划,又要有整体规划,来统一谋划各层面的产城融职住平衡问题。第二,五大新城之间的联络成网应该是发展重点,实现新城与主城的均衡发展。第三,五大新城建设起点基础不同,地域面积不同,完成的目标制定及其时间也会有所不同,要在此基础上做好规划和安排。第四,五大新城外围要有生态和安全间隔。

2021-01-26 17:56 来源:民盟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