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疫情防控,民盟在行动 >> 稿件

在上海主战场,3位盟员与新冠病毒面对面

  2月23日,上海又有22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痊愈出院。至此,上海治愈病人已达249例,出院率超74%。在这令人惊喜的数字背后,是上海医务工作者全力以赴付出的心血。

  当所有人把目光投向武汉的时候,在位于金山的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A3病房里,也正在进行着一场殊死决战。这里收治着上海目前所有重症和危重症的新冠肺炎成人患者,是上海的主战场,来自上海各大医院的精兵强将日夜协同奋战,科研团队也在为遏制疫情竭尽全力。在这个与病毒零距离的地方,时间有时仿佛停滞,有时又好像飞速流逝,而不变的是——只争朝夕的英雄“守沪神”。

  这其中,就有3位上海盟员的身影。

我想保护更多的医护人员

  用民盟九院支部吴嘉骏医生的话来说,手术台是外科医生的舞台,抗击烈性传染病的一线工作,则是重症科医生的战场,“因此我觉得我很适合去抗击疫情。”吴嘉骏读的是创伤外科专业,在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急诊科工作之前,在十院急诊危重病科工作了5年,2008年汶川地震,他报名参加了抗震救灾工作,H1N1时期备选过后备梯队,而此次疫情来袭,他又第一个报名请战,大年初一就进入九院的隔离病房工作,随后在2月2日成为九院第一位支援公卫中心抗击新冠肺炎的医生,至今已经一个月没有回过家了。吴嘉骏对家人心中愧疚,但依然斩钉截铁地说,“我的防护能力比较强,胆子也大一些,所以我义不容辞!”

  到公卫中心以后,起初吴嘉骏在轻症病房工作,还分管了一位从九院隔离病房确诊后转入的病人,他一看居然是前几天刚见过的,也算是缘分了。吴嘉骏开玩笑说,自己比较幸运,分管的病人没有一例转为重症。实际上除了常规工作之外,他还在做进一步的钻研,自己把病人的各项指标逐一列表评分,如果某些指标异常,就进行初步甄别,并向指挥中心汇报,判定是否需要进行早期干预。吴嘉骏是所在团队十位医生中唯一的民主党派成员,他体会到临时党支部这个集体的力量和干劲十足,大家兢兢业业、迎难而上。他说,除了“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之外,我还起到了“民主监督”的作用,在所有人废寝忘食的时候,提醒大家也要注意休息,“监督”他们劳逸结合。不过吴嘉骏自己也常常在“特种作战”状态下给自己加压,所有工作都想要马上干完,“急诊科医生都这样。”

  吴嘉骏有着急诊科医生的风风火火,也有着外科医生的冷静沉着,语速快,行动也快,从A3病房出来尚在隔离状态中,他顾不上休息就立即投入了一项科技发明研究之中。构思形成于吴嘉骏医生在救治危重患者期间,他进行了多例置管、止血和动静脉血管缝合等操作,并在最高等级防护条件下,完成了经皮气管切开,此类操作过程中会有很多含有病毒的气溶胶面对医务人员迎面喷射,风险极高,这时医生就在高等级防护装备外再加一个正压头套,经过过滤的空气,通过管道送风到头盔里,从肩部吹出,在头盔里形成只出不进的单向气流,这样危险就降到最低了。然而如此珍贵的装备除了武汉,上海也并不多见,无法给更多的进行危重症抢救的医护人员佩戴。在A3病房工作期间,这个问题始终萦绕在吴嘉骏的脑海里,“一出病房,我马上组成了研发团队,把设想转化到图纸上,设计方案得到了九院领导的高度重视,紧急联系对接,目前’一次性防飞溅隔离巾’已经完成了专利申请,力求尽快进入生产阶段,早日投入一线使用,为救治新冠肺炎的医护人员加强安全防护,保驾护航。”说到这里,吴嘉骏的语速慢了下来,“我想保护更多的医护人员,因为这就等于拯救更多的病人。”

希望继续战斗到胜利的那一天

  公卫中心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王鹤是一位开朗幽默的沈阳姑娘,她从浙江来公卫工作3年了,坦言没想过会遇到这样严峻的疫情,“但我是干这行的,第一反应就是冲上去,这是本能,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王鹤是2月6日下午进入A3病房的,她爽利地说,“本来让我休息一晚再开始工作,我想既然进来了就不要休息了,马上开始吧。”前段时间是兴奋期,就像打仗一样,哪怕睡觉时也是枕戈待旦,忙起来有时分不清白天和黑夜,“这几天觉得有些疲劳,时间长了就感觉有点站不住。”

  负责监护治疗危重症病人的很多医生都住在A3楼里,王鹤到现在为止一直在2楼,都没有下楼去过,她笑言自己和病人“同呼吸共命运”。谈到病人,王医生的语气马上严肃起来,她说刚进来时分管的3位病人年纪加起来有232岁,插管的病人无法说话,只能靠医生查体,看生命指征、化验指标,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高龄及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有时病情恶化较快,就必须立即进行抢救。“完全不会考虑到危险不危险,我们唯有倾尽全力。”

  在隔离病房尤其是重症区工作,强度大、压力大,被感染的风险也高。医院一般安排医生工作半个月后就出去进行医学观察,轮换休息。王鹤的工作时长已经超过了半个月,但是她还不想马上离开,“我是重症医学专业,而且熟悉情况,这里的战场更需要我留下来。”她战意满满:“在非常时期,我想多待一段时间,和身边的战友一起继续战斗。如果可能,我希望战斗到这场战役胜利的那一天!”王鹤的先生曲守权是公卫中心的外科医生,和王鹤同时加入民盟,她征求了先生的意见,他很支持:“那你就再多待一段时间吧,家里不用你担心,有我呢!”得了先生的军令状,王鹤放心了,几天后猛然想起先生虽然愿意烧菜,但素来不爱洗碗,这段时间水槽里的碗是不是堆了老高?赶紧打电话回去问,先生让她不要操心这些了,“宝贝女儿我来带,家务我全包,你就安心工作吧。”

科研工作要坐得住“冷板凳”

  邹鹏是入盟刚一年的新盟员,从本科开始走入生命科学领域,清华大学硕博连读的研究方向是流感病毒,随后到美国从事博士后工作,主要研究艾滋病病毒和流感病毒。2015年学成归国后,邹鹏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埋头工作至今。由于长期从事病毒研究,并且具有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工作的经历,邹鹏对于从事直面病毒的工作义无反顾,疫情发生后主动报名上了一线。“目前我们的工作是以对临床样本的检测为主”,邹鹏告诉笔者,先要处理患者样本,将样本中的核酸抽提出来,再做后续检测。“病毒就在眼前,我们与它面对面。”

  一旦穿上好几层厚重的高级别防护服之后就不能喝水和上厕所,连续几个小时的操作对体力的消耗非常大,有时贴身的衣服都会湿透。邹鹏说,因为工作量大,加上实验室的安全防护至关重要,因此每次操作都由一个团队同时进入,团员之间互相协助。进出时穿脱防护服也有一套严格的流程,尤其是脱的过程会喷酒精消毒,每脱一层消毒一层,确保安全。作为科研工作者,邹鹏感到最近大家对于实验室的关注多了起来,“其实以前这是冷门行业,从事这个工作,就意味着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不管别人怎么看,我们必须干好自己的工作。”

  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我们的盟员直面新冠病毒,但他们无惧无畏,努力托举起鲜活的生命;他们疲惫前行,却常常忘记坐下休息。有这样千千万万的医务工作者在,定能驱散阴霾,迎来春暖花开!

2020-02-24 11:48 来源:民盟市委宣传部 作者:朱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