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2019年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 稿件

长三角引才不能搞“抢人大战”,曹阿民呼唤升级版“星期日工程师”

WDCM上传图片

  “长三角要打破政府资源、服务资源的区域壁垒和行政壁垒,这样资源才能流通。而不是搞‘抢人大战’,相互‘挖墙脚’。” 过去一年,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学院副院长曹阿民参加了不少关于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的调研,他发现长三角区域地区人才资源配置不平衡等因素,导致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高新成果评价、新产品的地方检验认证认可等实际需求难以满足。

加快推动长三角区域专家资源的共建共享与流动

  曹阿民今年已经准备了5份提案,其中一份就是建议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区域人才资源共享。

  “长三角区域80%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科学仪器与装置、重点实验室、院士等高端人才集中在一些区域中心城市,而三线、四线城市的科技资源占比较小,能够享受政府创新政策的优惠较少,部分城市更是存在人才单向流失问题,影响了参与推进长三角人才资源共享计划的积极性。”

  他建议,要建立长三角专家资源人才库,搭建专家资源共享平台。面临各地资源禀赋不同尤其是人才资源分布不平衡的现状,要加快推动长三角区域各类专家资源的共建共享与流动。通过建立产业应用类、科技创新类、医师类、科技服务类等长三角多元专家库资源,建立信息互通互联机制,实现长三角区域专家资源与区域产业、社会保障需求的有效对接,充分挖掘关系到经济、科技、民生等领域的人力资源潜能。

  “1980年代的‘星期日工程师’曾为长三角跨界技术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满足人才资源短缺地区的发展需要,也应该设计这样的开放人才流动机制,加强政策协同。”曹阿民委员建议,要实施开放的人才流动机制,探索试点专家人才多点执业。如对长三角区域专家人才库中的人才资源试行“多点执业”政策,在灵活就业、跨区域税收等方面给与政策优惠与突破,调动更多的专家资源走出既定工作区域、服务长三角。

  针对由于部分区域专家资源不足造成影响产业发展的现状,曹阿民委员认为,还应该在科技成果评价方面加强长三角区域的整体协同。对于缺乏专家资源造成的组织评审不力的情况,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联动专家资源丰富地区,借鉴国际评审制度采用联合评审的方式来实施成果评价,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同时,发挥具有国家、国际评估资质的机构的作用,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成果评价协同和新产品认证认可互认,提高政府服务产业的能力与效率,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长三角铁路货运网建设应尽快提上日程

  目前,长三角地区港口吞吐量位于世界前列,各省份货运量均在全国前十,但主要依靠柴油动力货车运输,铁路货运量所占比例不足3%,远低于全国水平。

  “现在在长三角某些地方货运只能靠公路,这一方面造成排放污染,一方面使得道路堵塞。如果有铁路运输的话,不仅能降低碳排放量,也能大大提升运输量。”曹阿民指出,长三角铁路货运网的建设势在必行,规划现在就应该提上日程,“如果将来有碳排放限制的话,目前的公路将难以承载运输量需求。”

  曹阿民建议,对标国外先发的大城市群,为从源头上提高长三角区域货运效率、降低成本,同时有效控制区域移动源污染排放,从多方面着手改变目前的现状。

  首先,加快推进长三角地区铁路路网建设,提升对内对外运输能力。曹阿民谈道,目前铁路网布局主要集中于上海、南京、杭州、合肥为核心的周边地区,苏北、皖北、皖南以及浙江境内沪昆线以南、以北地区仍存在一定路网空白,特别是货运这一块。应紧密结合江浙沪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求,以及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天然优势,积极推进打通沿海通道,补强沿江通道,提升皖南地区和苏中、浙北地区的铁路运输能力。

  此外,大力推动铁路进港,完善区域内多式联运网络建设。加强长三角地区铁路港站建设和自由港区或保税区建设发展规划统筹,积极引入直装理念,努力推动海铁联运零中转,形成以沿海、内河港口为结点,以铁路内陆车站为辐射,以公路运输为补充,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优势的集装箱多式联运网络,真正促进长三角地区海铁联运、水铁联运业务的大幅提高。

2019-03-12 10:10 来源:综合上观新闻、第一财经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