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2019年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 稿件

垃圾分类、科创中心、城市精细化管理――盟员代表、委员这样说

WDCM上传图片

  “两会”进程过半,会场上的发言交流依旧如火如荼,盟员代表、委员继续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并就热点议题积极建真言、献良策、出实招。

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市人大代表、民盟市委主委、副市长陈群建议,通过推动商旅文体等服务业融合创新发展,提升城市消费能级,作为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的重要落脚点;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要着力解决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问题,逐步在高校设立创新技术转移中心,提升高校在创新科技领域的贡献。

  市人大代表、民盟市委原主委郑惠强建议,加大民生保障投入,大力推进旧区改造、增加养老床位等民生工作;创新体制机制,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在提升市容市貌的同时,适当保留体现城市特色的街边小店,让城市充满人文精神。

  市政协副秘书长、民盟市委专职副主委沈志刚建议,进一步加大交通法规宣传力度,加强对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违章现象的查处力度,改善上海地面交通秩序;运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技术,上海道路交通体系中的拥堵点进行专题跟踪研究,研究制定对长期性的拥堵点、拥堵路段提出解决方案。

WDCM上传图片

审议《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

  市政协常委、上海科学院副院长曹阿民建议,将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再生利用“两网”尽快融合,解决垃圾分类后的资源有效经济再利用出路,加快分类收集点和再利用网点的建设密度。借助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契机,在更大的行政区域范围内,布局各类资源再生利用的专业化大型设施,提高运行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在条例实施初期,以更大的力度确保条例实施的严肃性,防止继续乱扔垃圾造成的“破窗效应”。

  市人大代表、上海市佛教协会副秘书长丁明建议设立废旧电器回收站,根据实际,先行试点,逐步推进。政府有关部门要协调相关企业,按照环保和信息安全处置的规定和要求,设立废旧电器回收站,可以采取以旧换新、维修保养、折价收购、付款处理等多种方式经营,同时对回收站和相关企业政策倾斜,财政补贴。

  市人大代表、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刘民钢建议,增加对生活废弃物处理进行收费的相关条文,通过收费提升居民的垃圾减量、分类意识;借鉴禁燃烟花爆竹的成功经验,做好《条例(草案)》正式实施的前期准备工作。

  市人大代表、上海市天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姚海嵩建议,动员社会力量全面推进垃圾分类社会宣传;法规既要有惩罚条款,更要有可执行的鼓励措施;发挥协同效应,将改革红利与上海转型发展结合起来。

  市政协委员、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柏国强认为,落实《条例(草案)》首先要尽快推动“两网合一”,解决生活垃圾和废旧物资回收渠道的融合。针对垃圾源头减量分类,他提出:宣传要到位,投放要便利,还要有机制催动。

  市政协委员、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政策法规处处长杨文悦表示,垃圾分类从投放、运输到处置利用,是一个系统。一方面要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目前网点总量不足,布局不尽合理,需要相关部门总体规划;另一方面,可以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采取垃圾定点定量投放,降低末端垃圾产生量。

WDCM上传图片

释放科创活力,加快科创中心建设

  市政协常委、上海科学院副院长曹阿民建议,建立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和现代化产业相匹配的科技研发投入与人才评价制度;同时,在科技研发领域尽早确立“负面清单式”的管理制度,规范科研人员以及研究机构的科技创新活动。

  市人大代表、上海市科委高新技术与产业化处副处长宋扬建议,打造更加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一是加大前沿基础研究力度,鼓励科研人员长期稳定开展基础研究,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力。二是持续打造创新型研发机构,着力共性技术研发和积累,服务产业和地区发展。三是将上海的创新生态建设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紧密结合,促进创新要素的流动和集聚,营造更加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

  市人大代表、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刘民钢指出,要更加重视高校在科创中心建设中的作用。建议市委、市政府应尽快责成发改委、市教委等主管机构制定《高校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行动方案》;强化上海高校与政府、企业、研究机构之间的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深化改革,探索建立科学的高校人才引进和考评体系;加大投入,更好发挥市属高校的作用,提高整体创新力、竞争力以及服务科创中心的能力。

  市人大代表、上海大学期刊社社长秦钠,关注上海科技期刊在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的作用。她建议,对标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做精做强一批品牌期刊和优势刊群;设立专项人才计划,推进科技期刊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接轨国际,建立科学的本土科技期刊评价体系;顺应国际期刊数字化发展潮流,深挖科研成果更多潜能。

  市政协委员、华东师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段纯刚提出,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除了要大力加强外部高端人才和团队的引入,还要注重吸收上海本土的先进科研力量以全面增强实力。此外,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也应该注重对周边起到辐射作用,不能一枝独秀式发展。

WDCM上传图片

提高超大型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市政协常委、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刘惠莉建议完善修订《城市伴侣动物养殖管理条例》,明确相关部门工作职责,规范养宠行为;建立城市流浪犬猫等动物救助信息网络系统,并向社会公布;将养宠管理纳入个人诚信管理体系,并在部分区域试行宠物保险制度。

  市人大代表、民盟市委原主委郑惠强,就引导和促进本市长租公寓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提出建议:从严监管,杜绝房屋安全隐患;疏堵结合,有序化解金融风险;明确标准,引导企业规范运营;主动作为,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

  市人大代表、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李原就完善“三全四化”,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出建议:确立适应精细化管理的规范标准,实现全市面上的信息数据共享应用,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管理中的作用,加强市民对城市治理的认同感。

  市人大代表、宝山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蔡永平建议,加快推进本市托幼一体化工作,一方面扩大公办幼儿园托班的开办规模,改变目前托幼一体化主要依赖民办幼儿园的局面;另一方面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加大对社会力量开办托育机构的指导、监管。

  市人大代表、上海辞书出版社副总编陈崎对改进大型商场导向标志设计提出建议:一是对商场基础性标志和影响商场安全运营的标志进行强制性规定,并在商场正式开业之前验收;二是请社会监督员设计明察暗访的制度,加强督促整改;三是鼓励商场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增加导向标志的形式,如设置电光源型标志等。

  市人大代表、上海四维乐马律师事务所主任厉明,对拟议中的《上海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提出建议,一是对非机动车停车秩序等问题进行必要规范;二是在大整治的基础上,总结经验,确立共享单车租赁服务指导原则、停车、维护、管理的相应规定;三是区分对待自用型和商用型电动车,对快递、送餐、邮政专用型车辆进行特殊规范;四是对非机动车尤其是电动车的牌照予以重新设计,或研发增加技术手段,方便电子警察的监管。

  市人大代表、浦东新区金高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施政关注公共交通领域,她建议:一要立足实践、问需于民、合理规划、提升效能,令市民通达无忧;二要着眼症结,提升短板;三要理清精细化管理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做好事后度量评估。

  市人大代表、浦东新区物业管理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副主任孙晔提出,构建住宅小区矛盾化解长效机制,引导专业的法律服务力量及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参与小区综合治理。同时,大力组建专业性强、业务素养过硬的物业纠纷人民调解“生力军”,充分利用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的优势,快速有效化解物业纠纷,为构建上海市美丽家园三年行动计划助力。

  市政协委员、民盟市委秘书长费俭说,2018年起上海在全市组织实施儿童健康行动计划,为有效落实该计划,需优化本市儿科医疗资源布局,提高儿科医疗联合体运行效率。建议本市各区因地制宜,由辖区三级专科儿科医院或三甲医院儿科牵头,统一儿科医疗品牌,合作共建,合理布局三级儿科就诊网络。提供标准化的基层儿科诊疗服务,同时鼓励综合性医院加入示范儿科门急诊项目。

  市政协委员、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杨新,为推动在用新能源车(特指PHEV车辆)排放监管,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方面,提出三点建议:1、开展在用插电混动新能源车使用现状调查及排放水平评估工作。2、增加中心城区充电桩数量,优化充电桩布局。3、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加强尾气排放监管,同时严格控制PHEV车辆上牌数量,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引导市民购买油电混动、纯电动等绿色汽车。

  市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卢永毅提出,许多旧改对象就在历史文化风貌区或风貌街坊内,历史保护专家、投资建设者、规划师、建筑师等相关方面都要转变思路,对历史风貌资源特征调查与价值认识,对项目的开发决策,对通过规划设计实现新老环境的有机结合,对多样化的文物和历史建筑恰当修缮和再利用,都需要更加精细化的工作。必须在遵循法律法规前提下,为政府精细化管理建立一系列相应的对策措施,推动社会共同练就“绣花功夫”,实现旧改和保护的双赢。

  市政协委员、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总公司企划部总经理尧金仁建议,按照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建立城市道路安全预警系统平台,通过先进的地下空洞检测技术,对塌陷易发区道路进行普查;选择诸如探地雷达法、高密度电法、地震映像法等不同的专业检测方式,定期对上海市各类道路进行安全隐患的专项检查;建立周期性道路检测机制,并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建立科学、有效的道路安全预警平台。

  市政协委员、东华大学研究院时尚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瑾建议,政府部门积极联动,构建规划、设计、产业和商业的有机链;建立城市更新文化创意专家委员会,为“留改拆”提供国际思路和视野;鼓励设计师进驻街道社区,参与社区微更新;建设城市更新领域创意设计公共服务平台。

2019-01-30 09:27 作者:左娟娟、徐宏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