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 稿件

浦东开发开放的“民盟”瞬间

  编者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40年来,中国人民不懈奋斗、与时俱进,用勤劳、勇敢、智慧不断书写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40年来,上海民盟以履行参政党职责为第一要务,积极参政议政,努力建言献策,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充分贡献。

WDCM上传图片

  浦东开发开放:建设上海的“曼哈顿”

  20世纪90年代初,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开发开放浦东,使上海浦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在国家战略的牵引下,曾经阡陌纵横乡间田野,变身华厦通衢风姿绰约;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上海中心,每一座拔地而起的建筑,几乎都已成为浦东象征、上海地标,乃至亚洲标志。浦东奇迹令人震撼,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巨变,源于28年前中央的一个决定。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宣布了浦东开发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28年来,浦东筚路蓝缕,奋勇向前,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中,最重要的乐章之一。踏着浦东开发开放的脚步,上海民盟在这一华彩乐章中,也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WDCM上传图片

  抓住开发浦东的历史机遇

  唐末宋初有了行政建制的浦东,作为上海濒江临海的区域,成陆较晚,是一块年轻的土地。浦东有着良好的天然条件,历史上多少仁人志士都曾设想过浦东开发,但由于条件所限,都未能付诸实现。早在1921年,民盟先贤黄炎培便召集同乡,创建上川交通股份有限公司,修建了浦东历史上第一条铁路——上川铁路。1926年铁路建成后,浦东地区的纺织业、抽纱业迅猛发展,现代工业文明的新风开始吹到了浦江东岸。上川铁路一直使用至1975年才结束了它的使命,它为浦东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历史把开发浦东的机遇,给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于近代中国的开发浦东之梦,才真正成为现实。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掀起的解放思想的热潮,直接引发了上海民间关于开发开放浦东的思潮涌动。1981年市政协五届三次全体会议上,上海海运学院教授、盟员陆子芬委员等递交《请积极准备建立浦东新区,建设成为新型国际城市楷模》的提案,提出着手建立延安东路隧道、建设大桥等12项十分具体的建议。2008年,上海市政协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为契机,对市政协五届二次会议(1979年)至十届五次会议(2008年)的全部2.6万余件提案进行了“地毯式”扫描,最终评出4份上海市政协优秀提案荣誉奖,该提案为其中之一。

  从1984 年到1990 年初,上海市委市政府系统、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论证展开了,浦东开发进入上海市委市府决策层的酝酿准备阶段。1984 年9 月,国务院改造振兴上海调研组和上海市政府联合制订《关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汇报提纲》,首次在官方正式文件中提出开发浦东问题。

  1984年10月16日,上海铁道学院教授,盟员杨贤智撰写《上海的曼哈顿区在哪里——结合城市改造,在外滩建设新的金融贸易中心》一文,提出与南京东路外滩隔江相望的一片约5平方公里的浦东土地(东至张家楼,南至塘桥,西至陆家嘴,北至洋泾),是改造成为上海的曼哈顿区最为理想的地点。建议在这片土地上建造高层建筑供金融、贸易、科技、信息等多种功能的城市发展之用,形成与现在外滩相呼应的新外滩。这一建议通过民盟市委送交中共市委市府及民盟中央,成为全市较早呼吁开发浦东的声音之一。

  1986 年 10 月,国务院批复的《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中明确提出:“当前特别要注意有计划地建设和改造浦东新区,要尽快修建黄浦江大桥及隧道等工程,在浦东发展金融、贸易、科技、高校和商业服务设施,建设新居住区,使浦东新区成为现代化新区。”1987年7月,上海市成立开发浦东联合咨询小组,次年 5 月,邀请140多名中外专家举行“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学者谏言,坊间热议,浦东开发箭在弦上。

WDCM上传图片

  打通黄浦江的飞梁大桥

  20世纪80年代,面对浦西繁华拥挤、浦东荒凉落后的城市格局,上海初步确立了通过开发浦东来带动上海结构调整的发展思路。但开发浦东必须要先打通天堑黄浦江。于是,在黄浦江上,建设一座横跨浦东浦西的大桥便提上了议事日程。

  建设如此重大的桥梁工程,对没有实践经验的中国建设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存在很大的风险。当时,日本传来消息,他们愿意提供技术支持、提供贷款,但条件是必须由日本人施工,日本桥梁界也已设计出上海黄浦江南浦大桥的方案,方案为钢斜拉桥。得知消息后,上海市政协主席、著名桥梁学家,盟员李国豪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中国桥梁界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在黄浦江上架桥。当时,李国豪向时任上海市市委书记江泽民写了那封著名的信:“中国人有实力建设自己的大桥。”力陈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南浦大桥的理由。后来江泽民到同济大学考察后,于1987年9月在信中批示“我看主意应该定了,就以中国人为主设计、集思广益。”

WDCM上传图片

  在中国科研工作者的争取下,1988年,上海决定自主建设南浦大桥。最终,中国人以不足日本概算一半的造价,建成了南浦大桥,成为中国桥梁在90年代迅速崛起的开创性事件。日本桥梁设计专家伊藤学教授在参观南浦大桥后感慨地说:“我们原本以为中国工程师不敢自主建设这一工程,但是你们完成了,而且做得很好,按照你们的造价,我们做不下来。”从此,开创了中国人自主建设大跨度桥梁的新时代。

  南浦大桥的成功兴建,极大鼓舞了全国桥梁工程界的信心,形成了中国自主建设大桥的高潮。由此赢得了中国桥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机会。今天,南浦大桥宛如一条昂首盘旋的巨龙横卧在黄浦江上,圆了上海“一桥飞架黄浦江”的梦想,也成为中国科研人员独立自主、敢于创新的精神象征。

WDCM上传图片

  设立浦东自己的发展银行

  浦东开发伊始,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民盟市委经济委员会的财政金融专家经过调查研究,1991年上海民盟提交在市政协全会《关于开发浦东必须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提案,建议把上海金融市场作为筹措浦东开发资金的一条重要途径,提出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多渠道筹集浦东资金,要积极运用外资,应该采取内外并举的方针。特别提到从浦东和上海特点出发,利用外资是最有实效,风险最小,而又没有还债包袱,并能带来成片开发利益的办法。加快上海土地使用权出租的步伐,使用权出租获取的收入如能达到上海财政收入的10%,那就给地方财政不小的活力。提案提出后,得到市政府浦东开发办公室的采纳,认为“对浦东开发筹集资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992年,根据浦东开发进展的情况,在市政协全会上,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盟员周芝石代表民盟市委提出建议。他提出上海要开发开放浦东,应该有一家新型的银行来匹配并支持开发,筹集资金,发挥融资功能。既然新建的银行旨在支持浦东的开发、开放,可定名为“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周芝石当时提出这份提案主要出于两个考虑:一是上海要恢复成为国际金融、经济和贸易中心,需要有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广东和深圳已建立了与其发展相匹配的银行,上海要开发开放浦东也需要有属于自己的区域性银行。二是浦东作为90年代全国开发的重中之重,需要筹集大量的资金,因此需要建立一个能立足浦东、面向长江三角洲的区域性、综合型的股份制银行。该提案得到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的关心下,一年后正式成立,金融机构名称正是提案中提议的——浦东发展银行。历史不会忘记:浦东自己的第一个“金娃娃”是上海民盟提出来的!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设立使浦东的开发开放如虎添翼。

2018-10-12 13:55 作者:徐宏炜